" /> " />
劉禹錫,這位極具文人氣質又有傳統士大夫氣節的“市長”,在其間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
王叔文曾說,劉禹錫有宰相之才。劉禹錫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后因所參加的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的革新活動失敗而被貶往了地方。
劉禹錫在蘇州做了三年刺史,對于蘇州,他留下更多的是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他與蘇州的情誼在他臨走時寫的《別蘇州》詩中可見一斑:“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蘇州人對劉禹錫也是充滿感激和景仰,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 “三杰”,修建了三賢堂。
千年后,當我再次審視劉禹錫,沿著他生活的軌跡,品讀他膾炙人口的詩篇,他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讓人回味與追思。
劉禹錫一生遭遇多次貶官,雖身心遭受重大打擊,但卻一直沒有失去一顆昂揚豪邁的心。特別是他對所處環境歷史人文與自然風物的自覺關注,詩文寫得十分爽朗。文中所表達出的一種曠達與自適,一種自信與剛強,永遠散發“陽光青年”的味道,被白居易稱為“詩豪”。
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更顯現出劉禹錫的豪爽不羈。元和十年正月,在窮鄉僻壤呆了十年的劉禹錫一行諸人,被召還京師準備起用。在結伴前去玄都觀游玩時,劉禹錫一時興起寫了一首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當權者看后很生氣,認為“語涉譏諷”,結果這幫人又統統被貶到偏遠的地方做刺史。劉禹錫在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里只剩下一片亂草,他不怕惹禍,又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當我們感受劉禹錫自信的同時,令人更難忘的是劉禹錫的豁達的人生態度。元和二年春天,劉禹錫與崔群、李絳、白居易等人在京城曲江池西岸的杏園里賞花宴飲,劉禹錫揮筆寫道:“二十余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游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放逐了二十多年,頭發都花白了,還能安然歸來再游曲江,還能在杏園愜意飲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也正因為有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才有后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情噴發;才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撼人力量。
劉禹錫豪邁的氣質和不羈的性格,決定了他是不屈不撓的斗士。《聚蚊謠》里,他把專權的那班宦官比做蚊蟲害怕陽光,喜歡昏黑,專等天暗時分便喧騰鼓噪,飛出來以利嘴傷人;對那些權傾京師,紅極一時,自以為榮華常保的權貴,在劉禹錫看來不過是過眼云煙,他在《烏衣巷》里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放蕩不羈的性格,使他在京中受人排擠,然而他與貪官污吏水火不容,是根植在骨子里的。被貶為蘇州刺史后,他在蘇州接見一個名叫李紳的貪官。席上,李紳邀舞女助興,并請歌妓來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云鬢新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詩的大意是:你李司空花天酒地,習以為常,可我劉禹錫卻肝腸寸斷,于心不忍。“司空見慣”這句成語,從此不脛而走。
對權貴一身正氣,嫉惡如仇。對老百姓,劉禹錫在《連州刺史廳壁記》倡導“功利存乎人民”。他不論在哪里,都守政不阿,重土愛民,興教重學,深得人民愛戴。劉禹錫剛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時蘇州正發生水災。他一上任就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并走入市井,探問農耕,教澤市民,他以對人民、對山河深沉的熱愛,發現并欣賞山河之美、生活之美……【原標題:劉禹錫:功利存乎民心】
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