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隋煬帝的大國夢有四個組成部分:大外交、大工程、大排場、大戰爭。讓我們分別來看這四個部分。
大外交。中國古代社會的外交形式主要是中央政權對周邊民族及其政權進行冊封、賞賜,前者是后者的宗主國,后者要承認歸附前者,并承擔納貢、出兵幫助宗主國平叛等義務。而當時交通不便,又處于民族的整合時期,所以周邊民族及其政權叛附不定,使得中央王朝非常頭疼。隋煬帝的大外交戰略,主要是通過他巡視邊疆,向各個周邊民族政權表明中原王朝對他們的關心,使得這些政權不反叛,最終實現安定邊疆的目的。隋煬帝進行過三次北巡和一次西巡,巡視的重點分別是突厥地區與西域地區。除煬帝末期大業十一年(615年)的第三次北巡,由于突厥的叛亂沒有成功外,其余的巡視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北部突厥未南下犯邊,而西域諸國紛紛歸附隋朝。
但在外交活動中,隋煬帝不切實際地向外邦炫耀財富,造成了國力的大量損耗。大業六年(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在東都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向隨他西巡入京的諸國使節、商人,展示大隋帝國的強盛與富足。東都皇城外的定鼎門大街被開辟成戲場,5萬名樂工在這里通宵達旦表演各種節目,持續了半個月。煬帝又將東都的市場整飭一新,供各國商人參觀。
各個店鋪都重新進行裝潢,連賣菜的小商販都要在店鋪里鋪上地毯。各國客商路過酒店,都會被邀請進去喝幾杯,分文不收,還騙他們說:“我中原富足,老百姓到酒店吃飯都是不要錢的。”煬帝還命令用絲綢將路旁的樹木纏起來,而胡商的反應卻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他們說:“你們這里有人連衣服都穿不起,還不如把這些裹在樹上的絲綢拿去給他們做衣服呢?”真是弄巧成拙啊!隋煬帝要是能為老百姓考慮一些,何至于成為亡國之君呢?
大工程。隋煬帝時期興建大工程的舉措主要有:建東都、修運河、筑長城。
楊廣初即位,就立刻下令擴建東都洛陽。因為長安的交通不夠便利,且農業規模也遠不及中原地區。擴建后的洛陽城氣勢恢宏、道路寬敞,極具大國的氣派。修建運河,也是煬帝即位之初便提出的,可見煬帝對這些大工程早有打算。運河的修筑分為幾個階段:大業元年(605年)下詔開鑿通濟渠、邗溝;大業四年(608年)修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開江南河。這樣,南北貫通的大運河修筑完成了。修筑長城共兩次,一次在大業三年(607年),另一次在大業四年(608年)。
大工程都如期完成了,楊廣對于這些作品都非常滿意,但他絲毫沒有顧及到修筑這些工程所耗費的人力,所付出的代價。營建東都,共耗時10個月,每月役使男丁200萬;開通濟渠征男丁百萬,鑿永濟渠共征發河北地區男女百余萬人,連女人都被征調開渠,可見勞役的繁重;兩次修長城,也耗民力達百萬以上。在以農為本的社會,短短的十幾年里,國家征發如此多的人力修筑公共工程,給國家的生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老百姓在繁重的勞役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百姓心中的怒火已經點燃了隋朝這座將傾的大廈,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隋煬帝還沉浸在他的大國迷夢中,根本沒有感受到這股熊熊烈火已向自己撲面而來。
大排場。隋煬帝認為,作為大國的君主,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國的氣派。他三游江都正是基于這種想法。楊廣在做晉王之時,就以揚州總管的身份在江都生活了十年,對江都頗有感情。即位后,他分別于大業元年(605年)、大業六年(610年)、大業十年(614年)三次游江都,第三次之后,就常住江都,并最后死在那里。隋煬帝三游江都,每一次都是擺足了帝王的氣勢與排場。大業元年(605年)八月,煬帝開始了登基以來的一次南下江都。他所乘坐的船叫龍舟。龍舟分為四層,有六層樓高,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可以舉行朝會;中間兩層有100余間房子,供煬帝休息、娛樂之用;下層是宦官、宮女等近侍的住處。
船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與宮殿沒有兩樣。皇后、后宮、王侯、大臣、僧尼、道士等等,分乘不同船只,還有其它不同用途的大小船只數千艘隨行,最后還有兵船數千艘護駕。陸地上,幾萬名纖夫、騎兵一路相隨。船隊前后綿延二百余里,水陸共有二十幾萬人同行。所過州縣,都要為船隊獻食。這樣的排場,一去一回,反復三次,隋煬帝可謂風光無限,掙足了面子。可他只知興奮、滿足,忘記了樂極生悲的典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最終斷送了國家的前程和自己的性命。
大戰爭。戰爭可以顯示一個國家的實力與尊嚴,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隋煬帝認為,大隋王朝國力空前,其它國家只能對隋朝馬首是瞻、唯命是從,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挑釁與背叛。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就是出于維護大國威儀的目的。高句麗,是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政權,趁北朝末年、隋朝初年,中原戰亂不斷,北方突厥頻頻入塞侵擾的形勢,多次派兵侵入遼東地區,掠奪土地、人口。隋文帝就曾因此欲發兵討伐,后高句麗上表謝罪,文帝方才罷休。
充滿大國情結的煬帝決不能坐視無禮的高句麗再囂張下去,決定御駕親征,一定要讓高句麗王跪在自己的腳下謝罪稱臣。為了討伐高句麗,煬帝做了精心部署。大業四年,開通永濟渠便利運輸。六年,又下令全國為出征做好戰馬、武器的準備。七年,命令幽州總管造海船三百艘。之后,調動江淮、河南、河北等地的民夫運送糧草到遼西。最后是征調全國的軍隊。一切準備就緒。隋煬帝遂于大業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出兵討伐高句麗。之所以有三次征討,是因為第一次隋軍經驗不足、指揮不利,導致兵敗;第二次因為楊玄感叛亂而中途終止。第三次討伐,由于高句麗國力耗盡,隋軍又取得平壤戰役的勝利,所以高句麗王遣使請降,隋煬帝才心滿意足地班師凱旋。
煬帝征遼,維護了大國的尊嚴,但付出的代價相當沉重。在戰前準備階段,為造海船,就有三到四成民夫死亡,運輸糧草而累死、餓死、病死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第一次征高麗,隋軍兵士死傷大半,4萬海軍在平壤中埋伏,生還者僅幾千人;高句麗將詐降,大將宇文述被其所騙,30萬將士,僅有2700人得以生還。煬帝如此大規模用兵,導致國家財力枯竭、人民勞役繁重,土地無人耕種,青壯年勞力大量損失。這種戰爭勝了又有何意義?只是隋煬帝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他的大國夢想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隋煬帝的大國夢,毀掉了大隋江山。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楊廣的主觀意圖是什么?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使得他喪盡了民心。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揭竿而起了!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隋朝即將走到它的盡頭。【原標題:隋朝覆亡真相:荒淫無度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