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佩六國相印到車裂而亡看蘇秦跌宕的一生
2012/5/15 16:13: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有人曾諷刺明代隱士陳繼儒,說他表面上看歸隱山林,不問政治,實際上每天都出入于王公大臣官邸,于是寫詩譏諷他“翩翩一只云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這一軼事,不記得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了,當時沒往深處想。現在要寫蘇秦和張儀,忽然覺得他倆正像兩只蝴蝶,為了功名富貴,穿梭于列國之間,可謂“兩只蝴蝶舞翩躚,飛來飛去列國間”了。
最奇的是,當我來到蘇秦張儀墓時,真的就看到了無數只白蝴蝶在他們的墓前飛舞。
蝴蝶翩躚憶名士
魚骨頭上葬蘇秦
向東出了洛陽城,過了白馬寺,從310國道向南拐上207國道,便是洛河。河堤北面的一片麥田里,有兩座巨冢,里面安眠著蘇秦和張儀。
偃師市新聞中心的李向陽,對這一帶很是熟悉,他指著眼前的地形說:看!蘇秦張儀墓,就坐落在這個條形土堆上,周長200多米,遠遠望去,像一條大魚的骨架,所以這里的老百姓經常說“魚骨頭上葬蘇秦”。
蘇秦的墓在東邊,有兩三層樓房那么高,張儀的墓在西邊,同樣高低。我們用腳丈量了一下,兩墓間隔大約50米。
但兩座大冢周圍,竟然找不到一塊墓碑。我正在疑惑時,見幾個農民扛著锨下地干活,遂上前請教。一位老農說:多年以前,蘇秦墓冢前有石雕的馬、獅子等,一直從墓冢前排到河堤,現在連一個也沒有了,墓碑也不知道弄到哪兒去了。
老農說:俺們老百姓平時都不叫“張儀蘇秦墓”,而是說“張儀蘇秦寨”。為啥這樣稱呼呢?這還得從清朝末年的戰亂說起。那時,這一帶兵荒馬亂,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就離開村莊,來到野地里,利用這里的地勢,筑成寨墻,把張儀蘇秦墓連接起來,躲在里面。
原來如此!由此看來,在列國紛爭和刀光劍影里穿梭的張儀和蘇秦,到底是與戰爭有緣,在他們死后2000多年,還能以自己的墓冢庇護百姓,其縱橫捭闔的“藝術”,竟還留有余韻!
是的,仍有余韻!只見一群群的白蝴蝶,在蘇秦的墓前翩翩起舞,體態輕盈,粉白素雅,恰如蘇秦生前的一身素衣。而那張儀的墓前,也有幾只蝴蝶,忽上忽下,慢慢地隱去了。
出師不利回家中
蘇秦發奮苦讀書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往往佩服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機智和從容,佩服他的口舌如劍和一針見血。其實,如果把蘇秦當年游說天下的風采展示出來,倒會使孔明自愧弗如,甘拜下風。
為啥?情勢不同也。孔明面對的只是東吳一國,蘇秦卻要面對七個強國;孔明只需嘲笑一群搖頭晃腦的謀臣,而蘇秦卻必須說服一國之君并幫其制定國策。而且,那都是些什么樣的國君呀?個個心懷叵測,處處設防,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蘇秦在他們中間周旋,簡直步步都是雷區!弄得好,可以做大官;弄不好,就要坐大牢。
當初,蘇秦跟著鬼谷子“學得文武藝”,抱定的就是要“貨與帝王家”的信念,所以他很執著。當他離開故里,準備仗劍遠游的時候,他的父親曾告誡他說:且慢!你得先去拜見一下周天子!雖然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們都不聽周天子的話了,但你畢竟是洛陽人,是京畿人,你得很有禮貌地去拜見他。
于是,蘇秦邁開了他游說生涯的第一步。他求見并游說周顯王,可是周顯王無動于衷,似乎對周朝的沒落已經漠不關心了。加上周顯王的臣子們一向認為蘇秦狡黠,瞧不起他,所以蘇秦最后沒有弄成事。周顯王只給了他一輛輕便馬車,讓他到別處去“推銷”自己了。
于是,蘇秦向西到了秦國。這時候,秦孝公已經死了。他就游說秦惠王:秦國群山環抱,渭水中流,真是個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的天然府庫啊。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和訓練有素的士兵,足以吞并天下,成就帝業,統治四方!
當時,秦國剛剛處死了商鞅,舉國上下正痛恨策士,于是秦惠王冷冷地對他說:鳥兒的羽毛還沒長豐滿,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有走上正確的軌道,不可能兼并天下。先生還是到別處去吧……
蘇秦滿腔熱情地推銷自己,卻受到如此待遇,但他沒有灰心,回到故里更加勤奮地學習。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刻苦攻讀,困了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把有關兵法、醫學、經濟和律法等方面的書籍都領會透了,對各國的具體形勢也都看清楚了。他認為,列國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最為強盛,而七國之中,又首推秦國。現在秦國不重用自己,那自己只好與秦國作對了!于是,他決定變連橫為合縱,促成六國結盟,共同抗秦。
出于對自己新戰略思想的自信,蘇秦再次離開家鄉,到各國游說。誰知他這一去,竟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煊赫一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縱橫家,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牛刀小試說六國
游刃有余顯才智
辭別故土,躊躇滿志的蘇秦首先來到相對弱小的燕國。他恭恭敬敬地拜謁燕文侯,上來就陳述燕國與別國結盟的必要性。
蘇秦是一名出色的演說家。他說:現在燕國之所以能夠平安無事,未受到強秦的侵犯,是因為南面有趙國作屏障。秦要攻打燕國,必須經過趙國且要跋涉千里;而趙國要攻打燕國,卻只需走上百里路就可抵達燕都。
蘇秦講這些話,是有意把燕國放在令人憂慮的境地,引起燕文侯的恐慌和重視。他接著說:趙國之所以不攻打燕國,全因為強秦在后面牽制,而燕國卻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與趙國結盟,共同抵抗強秦,防患未然。這樣,就可保燕國安全。他的一番言論打動了燕文侯,于是燕文侯拿出車馬金帛助他去趙國游說。
蘇秦來到趙國,便以燕國使者的身份拜見趙王。他指出:秦國強大,早有向東擴張之意,單靠一個國家的實力,是難以抵抗強秦的,如若各國都爭相討好秦國,將來勢必被秦國各個擊破。若各國聯合起來,則“地五倍、兵十倍于秦”,秦國攻打一國,各國都來馳援,則秦雖強,亦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便可相安無事。因此,他請趙國出面倡議六國合縱抗秦。趙王當即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且拜蘇秦為相國,派他去游說各國,訂立合縱盟約。
蘇秦接著便以趙國使者身份,到其余各國曉以利害,并得到各國君主的贊同。回到趙國之后,他被封為武安君。至此,蘇秦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出去轉了一圈兒,牛刀初試,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國結盟,他的身價,馬上提升百倍!
合縱終成小氣候
名士車裂了此生
不久,六國國君在趙國歃血為盟,合縱抗秦,封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為表明六國抗秦的決心,六國特派使者將結盟之事向秦國通報。自此之后,秦國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繃緊神經,提防六國,不敢向東跨越函谷關一步。
話說當時秦國得知六國合縱抗秦,甚為吃驚。秦惠王趕緊召集大臣商量對策,最后決定用軟硬兼施的辦法,使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縱”。秦國首先派人去距離秦國最近的魏國,歸還了從魏國奪來的幾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距離秦國最遠的燕國,將公主嫁給了燕國太子。于是,魏、燕兩國同秦國和好。趙侯得知此事,責問蘇秦:咋會出現這種情況?蘇秦十分惶恐,立刻出發去平息這場同盟中的“內訌”。
蘇秦先來到燕國。此時,燕文侯已死,太子繼位,是為燕易王。齊國趁燕國辦喪事之機攻打燕國,連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齊國歸還城池為條件,命蘇秦以“縱約長”的身份出使齊國。如若齊國歸還城池,燕國便同秦國斷絕來往。
蘇秦又來到齊國晉見齊威王,先行祝賀之禮,接著又行哀悼之禮。齊威王不解,問其原因。蘇秦說:人餓得再厲害,也不會去吃有毒的東西,吃得越多,死得也就越快。燕國和秦國是聯姻之國,齊國占領燕國的城池,就等于是與強秦結下了仇怨,這就如同饑餓之人去吃有毒的東西一樣,齊國眼看就要大難臨頭了。齊威王聞言大驚,忙向蘇秦請教解危之法。蘇秦建議齊威王歸還奪來的城池,這樣燕王喜歡,秦王也一定會高興。齊威王覺得他說得對,立刻照辦。
回到燕國之后,蘇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賞。蘇秦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才華蓋世,令眾人嫉妒,有人便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是何等敏感果斷之人,他發現自己在燕國處境不安全,就假裝得罪了燕王,馬上逃到了齊國。
齊威王任用他為客卿,仍讓他出謀劃策,誰知又引起齊國一部分大臣的猜忌,他們竟雇刺客行刺蘇秦。另一種說法是蘇秦臨終前向齊王建議:我死后,你可羅列罪名,把我車裂于市,并懸賞行刺之人,這樣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齊威王依計行事,貼出告示,說蘇秦有大罪,本該車裂,但竟有俠義之士先行替國誅賊,應受獎賞。刺客果然上當,為了邀功,自投羅網,結果立刻伏法。
其實,蘇秦是被齊國行車裂之刑的。通常的說法是齊國中了別國的反間計,定了蘇秦的死罪。而他真正的死因要復雜得多,這個暫且不提。且說蘇秦轟轟烈烈干了一場,最后死得如此慘烈,也在預料之中,像他這樣始終“把江山列入戰圖”的人,有幾個人會像山中老農那樣沉寂地死去?只是他的同學張儀,能否壽終正寢。【原標題:魚骨頭上葬蘇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