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次,宋太宗讓他從中書省選一個人去出使西夏國。呂蒙正覺得中書省沒有合適的人選,就從別處選了一個精明強干的人,推薦給了皇帝。
宋太宗見他沒有按照自己的旨意從中書省去選,就讓他重新選。
過了幾天,宋太宗問他選著了沒有,他仍然堅持選那個人。
宋太宗不高興了,說:“你怎么這樣固執呢?”
呂蒙正說:“不是我固執,是您不知人。此人的才能遠在別人之上,一定能擔當起出使西夏的重任。 我不想把那些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的小人推薦給您,免得他們誤了國家大事。”
呂蒙正在出使西夏人選上力薦賢士,堅持原則,弄得宋太宗實在難堪,君臣二人就這樣僵住了。同事們見此情景,都嚇得不敢作聲。
退朝后,宋太宗認真冷靜地考慮了一下,覺得還是呂蒙正的意見對,他對身邊的人說:“蒙正有如此大的氣量和膽量,我實在不如他啊。”
宋太宗同意了呂蒙正推薦的人選。那個人果然不負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呂蒙正為國家選才,一心秉正。他對別人嚴格,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
宋代選拔官吏,常常是父貴子蔭,父親當了大官,兒子也要安排較高的職位。以前的宰相和兒子,不管多大,哪怕是幾歲的小孩也要授予員外郎職位。員外郎就是設于編制之外的郎官,享受郎官的待遇。用現在的說法就是父親當總理,兒子不管多大,也要享受個部長級待遇。
呂蒙正當宰相后,朝廷也要授予他剛剛幾歲的兒子為員外郎,呂蒙正堅決不肯。他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我科甲及第,才授予九品官,何況天下有許多賢才之人,沒有被發現提拔,老死在家里,不能為國效力。我的兒子剛剛出自襁褓,就受到如此待遇,實在不公道。要授最多也只能象我當年剛及第那樣,授予九品官職。”
從此,宰相的兒子授予九品官職就成了制度。
宋真宗即位后,仍然委任品蒙正為宰相。
真宗為了表示對呂蒙正的敬重,就問:“您的兒子還有哪一個可以用?”
呂蒙正說:“我的兒子都不可以用,倒是我有個侄子叫呂夷簡,在穎州當推官,是個將相之才。”
后來,宋真宗對呂夷簡考察后,認為確有真才實學,被授予宰相職位。呂夷簡做宰相期間,政績卓著,成為宋代一位名臣。
后來真宗幾次要召呂蒙正的兩個兒子進京為官,都被呂蒙正婉言謝絕。他說:“多謝您的關照,但是我的兩個兒子不是當官的材料,還是給國家省點官費吧。愿您以天下百姓為重,不要因為我的地位就讓他們入朝為官,那樣會對國家有害的。”
宋真宗為他的公正無私,一心為國、為百姓著想的精神所感動,感慨地說:“呂蒙正心里只有國家和百姓,唯獨沒有他自己啊!”
呂蒙正嚴于律已,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誰也甭想從他手里通過行賄買官。有個人想送給他一面古鏡,說這面古鏡能照二百里,想以此來讓呂蒙正提拔他為官。
他笑著說:“我的臉只有盤子那么大,哪里用得著能照二百里的鏡子啊。”
呂蒙正拒絕了他的要求。那個跑官要官之人敗興而歸。
感悟: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在選人用人上一定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敢于頂住和排除來自三個方面的干擾。一是剛正無私,敢于頂住直接上司的干擾;二是嚴于律已,能夠頂住親戚朋友的干擾;三是不徇私情,能夠頂住行賄者的賄賂。這三點是作為領導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原標題:呂蒙正任人唯賢,跑官人掃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