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命短嘆李賀
2012/5/14 11:16: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究竟是誰在李賀背后捅了刀子呢?說法有兩種。一般人認為是元稹挾私報復。據說元稹也喜歡李賀的詩,有一天還專門跑到李賀家里拜訪他,要跟他聊文學。李賀看見元稹的名片上印著的學位是“明經”,很輕蔑地說:“一個明經及第的人,還有臉跑來見我李賀?”這話觸到了元大人的痛處,于是他懷恨在心。不久以后,李賀也要考進士了,這時元大人正在禮部做官,心里想,你瞧不起我老元沒有進士學位,老夫便讓你連考進士的機會都沒有!于是借口須避父諱,粗暴地剝奪了他的應試資格。其實這也是扯淡,這個時候元稹雖然在禮部任職,但科舉考試是由他的頂頭上司禮部侍郎主持的(開元之前是考功員外郎),在考生資格審查方面,作為祠部郎中,他根本就沒有機會插手。所以,說元稹公報私仇、壓制李賀,實在有點冤枉他。另一種說法是,是意欲與李賀爭名的舉子告了黑狀。因為唐代的進士考試每年最多錄取二三十人,如果李賀參加了考試,憑他的實力和名氣,肯定會名列前茅,這樣,其他考生的機會就少了很多。所以在考試之前,大家必須先合力清除掉一個強力對手。從情理來推測,這種可能性是最大的。不管是誰告了黑狀,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李賀考不了進士,等于滿腹才華得不到承認,所以心情一直很壓抑。最后,這位不世出的天才死于抑郁并發癥,享年二十七歲———這似乎是文學天才人生的一個大坎,另一位天才王勃也是死于這個年紀。
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李賀卻在詩壇贏得了不朽的地位。當時的人們說:要學寫歌行體詩歌,須向張籍先生取經;而要學習寫作新樂府詩歌,那就得拿李賀的作品做范本。又有人將李賀與大他四十三歲的老詩人李益放到一起,合稱“二李”。把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與六十多歲的老專家擱在一起比較,這充分證明了李賀在詩壇的崇高地位。后人評李賀詩云:“賀詩稍尚奇詭,組織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驚邁,絕云翰墨畦徑,時無能效者。”這就是說,他的詩歌中,有一種別人無法仿效的精神氣質。人們喜歡根據詩人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氣質來給詩人取綽號,比如李白叫“詩仙”、杜甫叫“詩圣”、王維叫“詩佛”、劉禹錫叫“詩豪”、賈島叫“詩囚”,而李賀因為詩境奇異詭譎甚至帶著點森森鬼氣,所以被稱作“詩鬼”。賀詩 《紫石研歌》云:“端州石匠巧如神,露天磨刀割紫云。”把采石說成“割紫云”,不是鬼才,誰會想得出這個絕妙的“割”字呢?又《雁門太守歌》 云:“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王安石評曰:“是兒言不相副,方黑云如此,安得耀日之甲光也?”“鬼才”寫的詩,拗相公偏要用“人才”的眼光去理解,所以難免會有些驢唇不對馬嘴。
李賀死后,有一個叫李藩的大官想將他的詩編成集子出版,可是因為缺乏第一手資料,編了好久都沒編成。后來,他認識了李賀的表哥,表哥對李藩說:“我這里有李賀所有的作品,但是我發現上面有許多修改的痕跡。要不您把所搜集的東西都交給我吧,我依據這些改動來做一次全面的整理。”李藩聽了非常高興,還真的將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詩一股腦兒交給了他,委托這位仁兄來整理李賀的遺著?墒,時間都快過了一年,這位表哥不但沒有將李賀的集子整理出來,反而把李藩先前搜集的材料全弄沒了。李藩很生氣,將這位表哥叫來嚴厲詰問。表哥回答道:“我與李賀是姑表兄弟,從小就跟他在一起長大。但是李賀恃才傲物,總是欺負我,我現在想起來還憤憤不平。所以一怒之下,我把他所有的詩都扔到茅坑里了。”李藩聽罷,氣得簡直都瘋掉了。正因為這個可惡的表哥,李賀的詩歌現在保存下來的就只有不到一半,僅存五卷。唉,這個血的教訓再一次印證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得罪什么人都可以,千萬別得罪小人。
關于李賀的死,還有一個能讓慨嘆天才短壽的人聊以自慰的傳說。據說李賀疾篤之時,恍惚間看到一位身著緋衣、駕赤虬車的人從天而降,他手捧用篆書寫成的公文,對李賀說:“上帝新近修成了一座白玉樓,聽說您文章寫得好,讓我前來請您去寫一篇 《白玉樓記》,以資紀念。”李賀雖然病得有些糊涂了,但也知道“見上帝”意味著什么,于是以母親年老多病為由,極力推辭。來使笑道:“李先生就甭推辭了,天上過的是神仙日子,比人間快活多了,還是跟我走吧。”不知道是因為李賀厭倦了人間的名利傾軋還是胳膊扭不過大腿,反正他最終還是被緋衣天使帶走了。于是,人們看到窗中冉冉升起一股青煙,然后便是漸去漸遠的車輪聲。再看年輕的詩人,已經溘然長逝了。
最后,蛀書需要嚴厲指責的是,那位接引李賀的緋衣天使太不厚道。你既然把詩人請去寫 《白玉樓記》 了,為什么不再多跑一趟,將這篇寫好的雄文傳下人間呢?難道你不知道,人間還有好多癡心讀者正在眼巴巴地等著拜讀他的新作么?【原標題:李 賀:才高命短嘆“詩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