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普謐在久病中練成名醫
2012/5/14 11:26: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導讀]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浪子回頭,最終成才的故事,生活在晉朝的大醫學家皇甫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公元215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隨著皇甫謐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啼哭,他的母親因產后大出血而撒手西去,因為他的父親無 .....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浪子回頭,最終成才的故事,生活在晉朝的大醫學家皇甫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公元215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年,隨著皇甫謐來到人世的第一聲啼哭,他的母親因產后大出血而撒手西去,因為他的父親無力撫養他,所以將他過繼給他的叔叔。叔叔家境優越,皇甫謐童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整日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一直到了20多歲依然如此。一天他在山野里閑逛,摘了一些瓜果拿回家孝敬叔母,沒想到叔母勃然大怒,訓斥道:“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話未說完已經淚流滿面,面對叔母的訓斥,皇甫謐幡然醒悟,于是發奮讀書,通讀經書史籍與諸子百家的著作,終于有了豐碩的成果,撰寫了很多著作。
皇甫謐42歲時患了嚴重的風痹證,可能就是現代所說的“痛風”病,雙腳疼痛幾乎不能站立,于是開始學習針灸,一邊搜集針灸醫學文獻,一邊給自己治療,最終寫成了一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建立了較完整的針灸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寶庫中的珍藏。在《針灸甲乙經》問世之前,有關針灸經絡腧穴的見于《黃帝內經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古醫書中,在這些古醫書中對于經絡的走向,腧穴的定位描述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在《黃帝內經》之前的一些醫書中,記載人體的經脈只有十一條,腧穴的定位也不盡相同。皇甫謐通過對《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醫書的綜合比較,并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刪去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編寫成《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針灸甲乙經》或《甲乙經》。皇甫謐在晉以前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對經絡腧穴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研究,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之內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線、走行規律以及其發病特點等作了傳統理論的概括和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后世對此學說研究論述的依據。《針灸甲乙經》是針灸學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唐朝太醫署在學習針灸學時就是以該書為教材的。后來,此書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家,在國際上聲望也很高。
魏晉時代,在士人中曾風行服用“五石散”,這是一種可以求得一時暢快的毒品,皇甫謐也曾加入這個行列,并深受其害。他說服用“五石散”后,感覺胸腹燥熱、煩悶咳逆,以至冬日亦想“裸袒食冰,晝夜不得寐,對食垂涕”,幾欲操刀自殺。皇甫謐為了解除藥毒,開始尋找治療方法,自己調治而愈,所以一些服散中毒者多來向他請教救治方法。曾有一姜姓患者“以藥困絕”,經皇甫謐救治脫險得生,當時因服散中毒的平陽太守劉泰聽說后,遣使者詢問解救方法。皇甫謐“辭不獲已,乃退而惟之,求諸本草。考以《素問》,尋故事之所更,參氣物之相使,并列四方之本,注釋其下,集而與之。”于是寫了一篇《論寒食散方》,專門論述服用該藥后的危害,并且加載了根據自己的體會總結出的一些救治的方法。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久病成醫”,得病久了通曉一些自己所得疾病的知識并不奇怪,但是能夠深研醫理,撰著成書而且流傳后世的,皇甫謐卻是第一人。【原標題:久病成醫的皇普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