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晚年二弟子
2012/5/11 17:56: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二程創立洛學后,培養了眾多弟子,其弟子遍布中原、河東、蜀中、關中、閩贛、吳越、湖湘等地,其中以劉絢、李吁、謝良佐、游酢、張繹、蘇日丙、尹火享、楊時、羅從彥、李侗、呂大臨等最為有名。而張繹、尹火享是程頤晚年所收的兩個弟子,也是程頤最得意的弟子。程頤曾言“吾晚得二士”,指的就是晚年所收的弟子張繹與尹火享。
張繹,字思叔,河南府壽安(今宜陽縣)人。程頤從涪陵(今重慶境內)回洛后,張繹求學于程頤,程頤非常欣賞他的聰慧。張繹讀《孟子》中的“志士不忘在溝壑”句,豁然開朗,遂以功名為輕,決定終身不出仕。
尹火享,字彥明,一字德充,世代為洛陽人,是著名學者尹源之孫。他跟隨程頤近二十年,終身不應科舉,在程門弟子中最稱力學篤行,與謝良佐、楊時、游酢并稱程門四大高弟。據《河南程氏外書》記載,程頤在涪陵著成《易傳》回到洛陽,將《易傳序》拿給尹火享學習并問他讀后有何心得,尹火享回答“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說法似乎太露天機了。程頤聽了感嘆說:“近日學者何嘗及此!”因為程頤在這里融合了佛教華嚴宗的思想方法,一般人看不出來,而尹火享卻一語道破天機,所以得到程頤贊賞。還有一次,鮑若雨、劉安世等人來向程頤請教關于“堯舜之道何故止于孝悌”的問題,程頤讓他們去問尹火享。尹火享講了之后,他們又去向程頤轉述,程頤聽了非常高興,稱贊說:“極是。縱使某說,亦不過此。”
張繹、尹火享是對程頤最忠心耿耿的兩個弟子。程頤從流放地涪陵遇赦回洛陽,又被蔡京列入奸黨碑,昔日的弟子為避政治嫌疑,多不敢接近他。但張繹、尹火享卻一直跟隨著程頤學習,并照料著他的生活。程頤患病去世的時候,洛陽地區的朋友和門生都不敢去送葬,只有張繹、尹火享、范域、孟厚四個弟子為他送終。程頤在涪陵寫成的《易傳》,擱在身邊七八年了,一直沒有讓其流傳,臨死前才將《易傳》傳給尹火享和張繹。這說明程頤對他們二人格外信任,他們是程頤學術的直接傳人
程頤去世后,張繹、尹火享承其遺訓,在洛陽聚徒講學和專心著述。張繹整理了二程的著作,并寫作了《明德錄》,卒后,北宋朝廷贈其翰林學士,人們在錦屏山麓(今宜陽縣)為其修建了祠堂。
而尹火享則經歷了一段磨難。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洛陽,尹火享全家都遇難而死,只有他被門人抬到山谷中保全了性命,后經商州逃奔入蜀。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尹火享輾轉來到涪陵,在北巖定居下來,聚眾講學,成為洛學七大主要流派之一的涪陵學派的一代宗師。
由于尹火享在當時學術界有十分崇高的威望,侍讀學士范沖推薦他代替自己。南宋朝廷便授尹火享為左宣教郎、充崇政殿說書,他卻以病為由推辭不就。兩年后,宋高宗詔命漕臣帶 五百金為行資,來到涪陵親迎。尹火享入臨安(今杭州),就任秘書郎兼說書之職。此時程頤弟子已寥寥無幾,尹火享是成就最顯著的,其學行又超邁時賢,深受朝中大臣贊譽。他先后任過秘書少監、太常少聊兼說書等職,最后官至禮部侍郎兼侍講。他曾上疏反對朝廷與金人議和,并上書譴責秦檜。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尹火享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謚號肅公。尹火享之于程頤,略類顏回之于孔子,程氏后學都尊稱他“尹子”。【原標題:程頤晚年二弟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