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書齋里窩了整整一個冬季,終于把18世紀偉大哲學家康德的著作全集讀完了,心頭充滿了無限的愉悅。康德的著作博大精深又異常艱澀,曾經幾次鼓起勇氣想從頭到尾讀完,事到臨頭卻氣餒了,望著那十幾卷厚重如同秦磚一樣的漢譯,委實有點怕。去年深秋,一部早已寫好且放置了許久的散文集,在朋友的關照下,順利地出版了。始料未及的是,這部不經意的小書竟然在寒風凜冽的季節給大家帶來了一點溫情。有了如是的心理鋪墊,也就趁勢開始攻讀康德。然而,進入康德的世界真不容易!
過去零星讀過不少康德的著作,覺得還是能夠勝任閱讀的,沒有想到,當你毫無戒備地走進康德思維的深壑大川,立刻陷入了巨大的強烈的思想磁場,而這思想磁場掩藏在他的表面質樸平穩的語言背后,以及極其深刻、極其嚴密、符合邏輯的科學論述里邊,一旦身臨其境,一切都由不得人了,就像一葉小舟在晉陜大峽谷的黃河浪里穿行,雖說沿途風景美得令人陶醉,可是那驚心動魄的思維航行也真不輕松呵!
康德和康德的著作,在西方哲學史上構建了一座非常非常陡峭的巍然屹立的山峰,不是專門的哲學研究者,絕不會貿然地去探險,正如對待喜馬拉雅山一樣,那是訓練有素的登山者才敢問津的,而一般的粉絲,遠遠地瞭一眼也就罷了。真是不知道深淺,怎么就憑著一股熱情闖進了康德呢——如果說讀書是一種緣,一種命運里注定要結的善緣,那就勇敢地走下去!在這漫長的路途上,忍受孤寂和清苦,一路趔趄甚至帶著被荊棘刺傷、滲透瀝瀝鮮血的傷口向前,就一定會到達那悠揚著信天游的美麗地方。
夢里常常似乎身在宋朝,是喜歡“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凄清的婉約詞風么?是的是的,那是適宜人性舒展的時代:不去說一代文學巨匠蘇東坡,不去討論王安石,也不去觀賞“畫檐初掛彎彎月”的汴梁夜景;而是去古都洛陽,在流水清且平的洛水岸邊,找尋設帳講學的程顥、程頤先生,席地而坐,面對著那山崖間靜穆的群佛和那一片青翠的竹林,聽他用濃厚的中原口音闡發“天者理也”的道理——在那水花浸潤著花香的地方,程顥、程頤開創的并經朱熹完成的復興儒學的新理學學派。其實,學派什么的是以后人們才奉送的桂冠,重要的是程顥、程頤那端正認真的治學態度:那匡正天下是非和建立社會秩序的胸略和大志;那對儒學經典的深思熟慮之后,尚未找出新的思想途徑之前的、那段極為黑暗的黎明時分,最難將息,應該怎樣無私無畏地奉獻出交織著生命血漿的理性精神呢?正好,他們尋覓到新的思想途徑是在大雪飄飛的季節,身雖在寒冬,已經聽得見春水破冰的聲響了。
程顥、程頤是沉得住氣的哲人,一切都依天時進行。直到草色遙看滿眼綠,橋那邊田野上的桃花開了,程顥才扶著拐杖,懷著愉悅的心情去賞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看著那丹霞一片鮮艷的桃花,老夫子不覺心醉,久不光臨的詩情油然而生,脫口吟出:“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依柳過前川。時人不知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的一顆赤子之心活脫而出,是啊,經過半生的鉆研體悟格物,他和他親密的學術同伴也是手足的程頤,共同探索出振興儒家學說的光復之路了,心情自然明媚純凈,行走在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小路上,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在某種意義上,康德與程顥、程頤一樣,都是一座高大的哲學里程碑:康德是西歐17世紀以來哲學的綜合者,也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拓者;程顥、程頤開辟了中國新儒學的道路。他們超越了前人的思想疆域,并把自己的思想光芒投射到未來的哲學時空……他們的哲學智慧是知識的春天,而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呵!
窗前,早已是燦爛而和煦的春陽了,窗臺上的海棠在崇光裊裊里綻開了花蕾,碧綠的葉子格外精神。遙想明日,渭河岸邊大堤上煙柳深深,遍及川原的云蒸霞蔚般的桃花、千樹萬樹的白雪梨花、黃錦緞鋪滿大地的油菜花——呵,春漸深,花如海,我亦將醉不知歸路!【原標題:程顥、程頤 為儒學開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