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身價
2012/5/4 10:12: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引言:也許,傳統就是層層的積累,就是我們在過去的時代中所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分總和。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是我們前進的“文化資本”,她的力量根埋于我們的心間。對于傳統,歷史和現實要求我們的更多的是繼承和發展?墒牵诶^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卻少了些許的反思和批判,更多的是毫無主見的附和。我深知,篡改歷史就等于背叛(尤其是那些被我們已經劃歸“優秀傳統”的歷史),對歷史的無知就是顯露自我的淺。坏牵乙廊挥凶约簩δ承┫嚓P來自歷史的傳統的疑問;蛟S,思想的對象和方法是錯誤的,然而,思想本身是正直的、熱情的、無所畏懼的。僅以此作為我的文章的引言,希望我的幼稚之見不會貽笑大方。
摘要:本文通過將無名氏的《毛詩序》的作者對《毛詩序》的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和對《典論?論文》的作者曹丕的政治身份在《典論?論文》的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的比較,試圖展現出在《典論?論文》的接受過程中曹丕的政治身份被無意識承認的過程,并且由此引出對文學和文學理論作用的反思。
了解中國古代文論史,有許多繞不開的“名字”。勿論中國古代文論史,就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史,也是同他們的思想密切相關的;離開他們就會難以理解中國的古代。翻開任何一部有關于中國古代文論的書,就可以毫不驚奇的發現這樣的名字會跳入眼簾??司馬遷、王充、王逸、曹丕、陸機、劉勰、鐘嶸、陳子昂、杜甫、皎然、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司空圖、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李清照、張戒、陸游、嚴羽、元好問、張炎、鐘嗣成、王世貞、李贄、袁宏道、王驥德、李漁、王夫之、袁枚等人。中國古代文論史是同這些名字緊密相關的,后人把他們的思想的點滴串連起來就成了各種各樣的專門的歷史。然而,有些思想同產生思想的名字是無法分割的,這些名字是大寫的,例如:《典論?論文》和作者曹丕;有些思想同產生思想的名字是沒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的,這些名字是小寫的,例如:《毛詩序》;有些思想同產生他們的名字之間的關系是暫時無法考證的,盡管我們非?释牢淖直澈蟮哪莻思想的頭腦,例如:《二十四詩品》和作者司空圖。上文所列舉的諸多作者和他們的作品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就成為探求中國古代文論史的一個獨特的切入角度。依我之見,曹丕和他的《典論?論文》在這一長串的作者和作品排列組合中都是特異的分子,其中作者連同作品之間的關系以及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影響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首先注意的和另眼相看的。
同樣的讀者面對不同的作品,在感知作品和作者的關系時會遭遇完全不同的處境,因為作品和作者的關系并不總是千篇一律的。解讀《毛詩序》和解讀《典論?論文》,會有兩種奇異的風景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毛詩序》的文字背后更多的是集體的聲音的表述,蒼涼、渾厚、諄諄教導的音容笑貌宛然可見;《典論?論文》在字里行間滲透著個人的聲音和情感,我們可以穿透文字聽到作者的呼吸,一代帝王的雄渾與厚重以及字里行間震蕩的余波是無法讓人等閑視之。關于《毛詩序》的許多的具體的歷史情景已經被歷史深埋于地下,例如:作者是誰、真正的寫作年代是何時、當時的社會背景如何等等。既然無法確證它的作者,索性所有研究這篇作品的人也就不關注作者了。盡管《毛詩序》是深不可測,如同傳說中的幽谷神潭;但是它的作者是缺席的、隔置的、世人無法觸摸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沒有作者的《毛詩序》。而且,很關鍵的一點是,既然已經明確無法知道作者的事實,所有的研究者也就不再關注作者的維度;而是將所有的意義空間全部在文本的層次生成。在《毛詩序》中,作者的缺席并沒有造成理解的中斷和障礙,反而讓所有研究和閱讀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不到一千字的文本中,從中發現許多早已成為“定論”的見解,例如:詩歌言志抒情的特征、詩歌音樂舞蹈之間的關系、詩歌音樂同產生它們的時代政治的關系、詩歌的分類表現手法等。一段不是很長的文字讓幾千年來的研究者嘆為觀止,中國古代文論后來幾千年的發展就從這里發源。
再看《典論?論文》,因為已經有無數的文字的、實物的資料可以證明它的作者的確是曹丕;這樣的文本和作者之間的必然的聯系也就成為思考和判斷文本價值的不容忽略的因素,F在,我們無法想象《典論?論文》的作者不是曹丕,而是另外的某個人;即使馬上有新的考古資料可以證明《典論?論文》的作者真的不是曹丕,我們在情感上依然無法接受。漢魏時代某個人創作的《典論?論文》和曹丕創作的《典論?論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某個人創作的《典論?論文》根本無法企及因為作者是曹丕而達到的高度。曹丕的身份和地位對形成《典論?論文》的價值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曹丕是《典論?論文》的隱含價值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典論?論文》的產生之初,作者曹丕就已經不得不面對他的隱含讀者無論身份和地位都是低于自己的“普通人”,曹丕在寫作《典論?論文》的時候,神態自若宛如雍容華貴的皇帝在發號施令,言談舉止中既有親切又不乏威嚴。曹丕和《典論?論文》之間的關系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兩者之間是無法分割的,它們之間沒有水和油之間那樣清晰而明朗的界限存在。解讀《典論?論文》無法離開曹丕本人的語境,離開對曹丕的理解,文本的理解會失去某種表述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因為《典論?論文》的作者是曹丕,所以《典論?論文》才顯得如此撲朔迷離,閃耀著神奇的光芒,成為繼《毛詩序》之后中國文論史上的又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峰。
緣何《典論?論文》因為它的作者是曹丕就會如此與眾不同呢?
首先,不妨了解一下曹丕其人。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生于公元187年,卒于226年。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初為五官中郎將,知官屬,魏丞相副。天下向慕,賓客如云。建安十七年,曹丕、曹植兄弟隨從曹操征孫權。
建安22年,曹操立曹丕為太子,這一年曹丕31歲。當時擁立曹植為太子的人有丁儀、楊修、賈逵、王凌、邯鄲淳、孔桂和楊俊等人,支持曹丕為太子的人有賈詡、崔琰、毛X、 吳質、桓楷、衛臻等人,在最終取得爭奪太子之位的勝利之后,曹丕歡喜異常!度龂尽肪矶濉段簳?辛X傳》引注《世說新語》曰:“初文帝語陳思王爭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X頸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同一年,曹丕作《典論》。
建安25年(公元220年)正月,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領翼州牧,改建安25年為延康元年。后迫漢獻帝禪讓,建立魏朝,謚文帝。同年二月,曹丕賞賜諸侯王將相等,遣使者循行郡國。同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初年。
黃初六年(公元226年),曹丕卒。
縱觀曹丕的一生,雖然文韜不及曹植武略不如曹操;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也算是勵精圖治、游刃有余的一位帝王。他在政治上經歷的風浪必然會影響到他為人為文的風格。政治地位的得天獨厚,政治路途的險惡多端,政治身份的無人可以企及都可以成為閱讀曹丕的《典論?論文》的潛在的文本;而對這些潛在文本意義的挖掘就可以生成無數的意義空間。影響閱讀的客觀事實可以幫助讀者形成嶄新的理解。從格式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認知的行為都是與認知的背景緊密相關的。
然后,可以查詢《典論?論文》中提出的論點,這在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都是具有極高的價值的而且為絕大多數的研究者和讀者所公認的卓有見識的思想:
1.對“文人相輕”的評價。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之患也。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間互相品評時的弊習,客觀地分析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并且為文人之間的相處指出正確的道路。
2.具體分析“建安七子”的風格特征。
王璨長于辭賦,徐干時有齊氣,然璨之匹也。……琳、※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兹隗w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從對建安七子的作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曹丕的評價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的;不乏真知灼見。但是,所有的讀者都明白任何讀者對作品的閱讀都是具有自我的色彩的,在對具體文本的理解的過程中可以有某些重合的部分,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等同”。即使同樣的讀者在不同的時期閱讀相同的文本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猶如古希臘的一位智者說過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墒,自古以來,所有評價建安七子的研究者總是從曹丕的眼光來定義和鑒別建安七子的文章的價值。曹丕的評價就是一個理解建安七子的標準,其他的理解者的聲音被曹丕的論斷所遮蔽了。戴著叫“曹丕”眼鏡,許多人就這樣理解著本來具有歷史真實性的建安七子和應當對他們的存在和價值有獨立評判的建安七子,其中的偏頗可以見而想之。
3.文章分類學。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曹丕第一次提出了文章分類學的標準,用精簡而通俗的語言揭示了判斷各種文體的標準,尤其是第一次為詩歌伸展了美麗的天性,讓詩歌在文章學的天空里是那樣的迷人。一個“麗”字,讓等待了許久的詩歌活力四射,光芒萬丈。這可以說是預言,也可以說是規定;可以說是發現,也可以說是必須,詩歌從此追求“麗”,也必須“麗”。如果沒有“麗”的特質,文字無法變成文學,語言無法變成藝術。
4.“文氣”說(作家的個性對文學創作的意義)。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如音樂,曲度隨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氣”說是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很重要的觀點,曹丕尊重個性的發展,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是彼此不同的,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早就完全相同的。“氣”是個性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又從音樂的角度分析了個性不同,因而對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是不能完全等同于他人的;即使父子和兄弟之間也完全無法遺傳。曹丕肯定了個性的先天性,無論后天怎樣的模仿都可能是不成功的、甚至是拙劣的。如果拿三曹做一個形象的對比,不難發現曹丕對文學建樹勝過自己的父兄的無奈,但是同時又有些許對父親和自己的政治建樹大于弟弟曹植的自豪與欣慰。表面的蘊涵和話中有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造成了某種程度具有張力的反諷。
5.文學價值學。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
曹丕以帝王發布號令一般地莊嚴宣布:文章事業是能夠在現實的生活中大有作為的,比之于榮華富貴,文學是不朽的;比之于生老病死,文學是崇高的,有意義的。文學的價值的實現不是即時即刻的,而是需要等待的,在久遠的等待中,文學自身的意義就會自然而然地彰顯。也許,青春會在等待中老去枯萎;可是,歷史會銘記那些曾經執著于文學的甘于寂寞的“文學工作者”。文學的意義是獨立的,不需要依附于任何自身之外的外物的;榮華富貴對文學來說猶如浮云。
6.文學批評的態度。
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
曹丕認為如果想要做一個合格的批評者,必須首先具有人格的修養,這是及其重要的。如果不可以從道德人格的角度健全自己,那么毫無疑問該“君子”一定是不合格的評價者?v觀全篇,曹丕將自己的放置在人格健全,對他人毫無偏見的理想人格的位置,只有像他這樣的“君子”才可以,才有資格來評價其他人。在為文學批評劃出客觀而正確的園地之后,曹丕為自己也罩上了一層理想的光環。在曹丕看來,他對自己是相當滿意的;畢竟當時的魏國有幾個人可以像曹丕這樣春風得意,政治上笑傲王侯,文學上又纏綿悱惻呢?
《典論?論文》許多的觀點因為是第一次提出,所以給了后人不少新鮮的激動和嘆服的驚奇。尤其是對于將文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從事的職業的研究者,可以讓他們用心香淚酒祭奠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命題就是曹丕對“文章”的地位的提升。要知道,并不是每個人說出同樣的話都會有同樣的效力的。話語的力量以及影響的范圍是同言說者的身份和地位具有密切的關系的。曹丕用嚴密的推理和深沉的情感推導出一個不容質疑的結論: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如果說在《毛詩序》中,研究者有理由懷疑文本中的觀點是試圖服務于某一個階級和某些人物的,但是,《典論?論文》中研究者無法懷疑為無功利的文學搖旗吶喊的曹丕有任何個人的目的和企圖,曹丕用自己政治的權威為文學的存在立法,并且獲得了出其不意的好的效果,甚至于所有的研究者都對曹丕感恩戴德,感謝他在那樣一個時代以高度的智謀和遠見為文學未來的蔚為大觀涂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魯迅也對此作過精辟的評論:“ 孝文帝曹丕,他也是喜歡文章的。不過到那時候,于通脫之外,更加上華麗。丕著有《典論》,那里面說:‘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后來有一般人很不以它的見解為然。他說詩賦不必寓于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訓勉于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看來,曹丕的時代可說是‘ 文學的自覺時代’,歸納起來,漢末、魏初的文章,可說‘ 清峻、通脫、華麗、壯大’。⋯⋯曹操、曹丕以外,還有前面提到的七個人,他們的文章分別從自己的維度拓展著文學的性靈之質;但華麗好看,卻是曹丕的功勞。”但是,在對伊格爾頓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其它代表人物的理解和接受中,我們明白任何批評都是于政治聯姻的,盡管批評有時候并沒有宣稱自己具有政治性。這就讓我們在閱讀無論什么樣的理論或者文字時,都必須考慮存在于文字背后的政治權利。更何況,曹丕的《典論?論文》于政治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然而,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將曹丕從三國時代的墳墓中挖出來鞭尸,而是從我們研究者或者讀者的角度解析我們在解讀古代、解讀他者的時候根本沒有用甚至也不可能用完全客觀的眼光來判斷我們遭遇遇到的一切,閱讀的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著對權利的復制和拷貝,就這樣形成了無窮反復的權利的生成機制;蛟S,有人會反對我的解讀;他們認為對曹丕的政治地位的承認是正確解讀《典論?論文》的關鍵,而且曹丕的政治地位是確確實實真正存在的,忽視這個因素才是不可饒恕的罪過。的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和合理的理由;可是,反思性的閱讀就是要在常識和習見的事物中發現有意義的問題,從恰當的前提出發進行合理的想象最終得出獨立的見解就可以說是對思考的貢獻。
在對文學價值的規定中,曹丕所作的貢獻是相當重要的。或許沒有曹丕,在那樣“自覺的時代”依然會有睿智的先輩提出諸如此類的觀點,但是這個觀點影響和波及的范圍可能會另當別論。即使是曹丕的弟弟??曹植寫出這樣的論斷,發出這樣的號召也不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盡管眾所周知,曹植的文學創作的成就是遠遠超出曹丕的。在《典論?論文》中,作者的政治身份為文本價值和文本中提出的文學價值的提升加了重重的砝碼。盡管我們可以不承認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政治權利的承認,但是從古至今的闡釋都在潛意識中承認著權利的政治。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方式就是某種程度不自覺的承認,在長期的沒有反思的評判中,某種不是很合理的現實也會被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沒有評判能力的公共對極端政治的愚昧的承認。
現在,有人提出“文學死了”,“文學理論死了”這樣的論斷;這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文學或許會改頭換面,或許形態會發生某些不可思議的變化,然而文學的精神依然充塞于天地之間。文學不是可有可無的;閱讀文學也不是休閑的裝飾,從對相關于文學的問題的思考中我們可以洞見社會,可以參悟人生;對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會有所裨益當然是嚴肅的讀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驹瓨祟}:曹丕的身價】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