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南博物院:張衡地動儀復原品確實測不了地震 正與中國地震局洽談———
日前,有網友指出,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不是原作,而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
河南博物院目前正和中國地震局洽談張衡地動儀復原的第二期合作,希望能夠研制出和史書記載尺寸相符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探求其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
爆料
國寶張衡地動儀 被指測不了地震
11月28日,網友閆濤發微博稱,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王振鐸(中國博物館學家、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編者注)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于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
閆濤的這條微博,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網友討論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科學史的真實性,甚至有網友懷疑中小學教材。
昨天,科普作家方舟子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方舟子稱,2005年我國又制造了一個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有聽說在北京展出的該復原模型監測到地震。
回應
復原模型 目前無法監測地震
記者了解到,2005版地動儀復原模型是在2004年開始由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地震局聯手合作,并于2005年研制成功。目前,該復原模型就在河南博物院天地經緯展廳陳列。
今天上午,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5版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本身是無法監測實際地震的。
李副院長告訴法晚記者,該院展出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分為兩部分,其中一個是張衡地動儀1/3大外殼模型,另外是內部構造模型。李副院長表示,展出的內部構造模型,是地震專家馮銳所帶的課題組研制的,已經通過多次地震復現實驗。
李副院長告訴記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陳列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展廳正在閉館裝修,新模型的珠子沒有放進去,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實際上,在今年的玉樹地震時,該復原模型也未有任何反應。原來,在展出的內部構造模型底下,是需要通電才能模擬地震的振動臺,進行模擬實驗時內部構造模型才會有反應,但這個模型本身目前肯定是無法監測真實地震的。
李副院長說:“外殼和內部構造模型都是在我們4層的展廳,按照史書記載,地動儀應該是與地面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僅就這個復原模型本身,是肯定不能監測真實地震的。”
計劃
博物院欲復原等比張衡地動儀
李副院長告訴記者,實際上,張衡地動儀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河南博物院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據李副院長透露,目前,河南博物院正在和中國地震局洽談張衡地動儀復原的第二期合作,希望能夠研制出和史書記載尺寸相符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大概2米高,占地2-3平方米。直接建造地基,使其能夠與地面連接,從而探求其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
“實際上從2005年以后我們就一直想盡快落實這個事情,但因為各種因素耽擱了。”李副院長告訴法晚記者。
此前,馮銳曾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后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
李副院長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還表示,投入的資金肯定要比2005年版的幾十萬元大得多。如果與中國地震局的合作能夠落實,選址肯定是在河南博物院的院子里。
2005年復原的地動儀外觀模型
1951年復原的地動儀外觀模型(被教科書使用)
中國地震局、河南博物院研制的內部構造模型,只有原型的三分之一大【原標題:擬建等比地動儀 檢測“張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