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岑參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這里埋葬的是從西晉初年到唐代中期的人。讓人想不到的是,絕大部分死者竟是內地漢人的后裔,其墓制形式也與當時內地大致相同。
神秘的阿斯塔那讓我們領略了與生命息息相關的溫情,從古墓中出土的“吐魯番文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交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現了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
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尸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著一個紙糊的棺材,并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可能是古代時紙張珍貴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
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于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 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著:
“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斗)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經查史料,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跡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掘出來。
看著這行墨跡青青的原始記錄,一千多年前這位著名的詩人戎馬倥傯、轉戰大漠時的形象,躍然浮現在眼前。
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后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
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激情與夢想。他們首先是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的戰士,然后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后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原標題:邊塞詩人岑參墓中的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