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德興邦以服事殷——周文王姬昌
2012/5/3 8:59: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周文王重視人才,求賢若渴,突出表現在他求訪姜子牙的故事上。有一次,文王借外出游獵的機會,去訪求人才,在渭水支流溪畔,見到了一位須發斑白,年約七八十歲的老人在釣魚。老人的魚鉤是直的,嘴里還念念有聲:“愿者上鉤,愿者上鉤!”文王趕緊跳下車來,上前與老人攀談。老人竟上明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天下形勢,胸懷大志,是位難得的文武全才。文王大為興奮,誠懇地向他說:“像你這樣的人,我們的老太公盼望好久了!”從此,把這老人叫“太公望”。文王立即把他請上了車子,與他一起回都,拜老人做了專管軍事的太師。
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他老家住在東方,據說祖先在舜時當過大官,曾與大禹一起治水有功,封在呂這個地方,所以又姓呂。到了夏朝以后,呂姓子孫逐漸分化,有的成了窮人,呂尚家里已經很窮了。他年輕的時候,為了維持生活,曾在商都朝歌屠牛賣肉,又在孟津開鋪賣酒。雖然他極有才學,但在商朝一直懷才不遇,一晃就成了70多歲的老人,但還一心想找到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后來聽說周文王廣求賢者,便成天在岐山西南渭水支流上釣魚,等待著遇到周文王的機會。同時姜尚從釣魚中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和釣魚一樣,要想滅掉商朝,必須悄悄地做好準備,一切要從長計議,但不能打草驚蛇。
周文王自從訪求到了姜尚,事事與他商量。姜尚也不負文王之望,老當益壯,替文王謀劃了許多軍國大計。史稱“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由于文王刻意求士,廣羅人才,結果“士以此多歸之”。在這些人才的有力支持下,文王的事業日益發達。
以服事殷 循序翦商
周文王在位時,鑒于商王朝還十分強大,因而,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周原甲骨中有文王祭祀商王先祖成湯、帝辛之父帝乙,以及文王求佑于商先王太甲,太甲“(告)周方伯”等記載,表明文王當時還是以商王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的。
而在實際上,姬昌早在商王帝乙繼位后的第二年,就準備兵力向商進攻,為其父季歷報仇。當時帝乙感到他父親文丁的作法實在過分,本來季歷在西部地區征伐諸戎是為商勤勞王事,雖然周的勢力有所擴大,可是并沒有叛商的意圖,加上地處東南地區的人方,趁商周交惡之時,舉眾叛商,帝乙為了不至東西受敵,對姬昌采取和親的辦法,來緩和西部地區的矛盾。
帝乙有一個胞妹,生得美麗端莊,為了緩和與周的矛盾,帝乙派使入周,向姬昌致歉,表示父輩們所作之事已經過去,現在商王準備將自己的胞妹嫁與周侯為妻。這時,周文王雖然勢力有所增大,又作了伐商報仇準備,但考慮帝乙到底還是統率全國的天子,叛商者少,臣商者多,伐商甚無把握,不如暫去前嫌,恢復親善。于是,他備辦了貢物,遣使入商朝見帝乙,定日迎娶帝乙之妹。帝乙很高興,不但定了迎親之日,還命昌繼其父為西伯。婚嫁之時,帝乙為了極力拉攏周,特意備辦了十分豐厚的嫁妝,派親軍衛隊護送妹妹至周成親。姬昌也盡力把婚事辦得隆重盛大。《詩•大雅•大明》是一首記敘周朝開國歷史的史詩,其中有兩段就是敘述文王姬昌迎娶帝乙之妹的情況: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原標題:依德興邦以服事殷——周文王姬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帝王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