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岳飛為什么必須死

2012/5/3 9:54:17 點擊數: 【字體:


    渡江后,南宋政權雖然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外有金兵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再次南下,內有各地潰兵敗將組成的游寇集團,威脅著宋廷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高宗不得不拋開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著意籠絡重用武將。當時最有名的將領就是“中興四將”。其中,劉光世出身將門,本人早年曾鎮壓方臘起義;張俊和韓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間就追隨趙構,立有大功;而岳飛則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但在短短幾年間,他的威名就已超越其他諸將,紹興四年八月,宋廷授他為清遠軍節度使。
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勢下才重用武將的,其目的只是自衛,并沒有北伐打算。岳飛收復的失地,實際是從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手中奪取的。岳飛出兵前,高宗特地下手詔,告誡他只需收復偽齊所奪之地,千萬不可領兵北上,否則就算立下戰功,也定要嚴懲。這一紙詔書,牢牢束縛了岳飛的手腳。

     心生嫌隙
        
    面對金人的進攻,高宗始終不愿放棄投降求和。盡管紹興四年以后,岳飛、韓世忠等率軍先后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但高宗并不想利用這絕好時機進行北伐,宋軍的戰果只是為他與金朝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就在各地抗金斗爭接連取得勝利的時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絕。
        
    高宗議和的決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其中幾位手握重兵的大將的意見,對于和議能否順利簽定至關重要。紹興八年八月,高宗召韓世忠、張俊與岳飛入朝,希望說服他們至少不反對和議,岳飛對高宗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后世譏議。”這番義正詞嚴的話不禁使高宗對岳飛心生嫌忌。

    埋下禍根
        
    其實,在此之前,岳飛已經在兩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這位抗金最堅決的大將個性耿直,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而在政治斗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于保護自己。
        
    紹興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高宗本來答應將劉光世的軍隊撥給岳飛指揮,岳飛信以為真,立即提出要帶兵10萬,出師北伐,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絕將軍隊交給岳飛。對高宗的出爾反爾,岳飛十分憤慨,竟然以為母守孝為名上了廬山。在高宗看來,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但當時金兵的威脅尚在,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對岳飛好言撫慰。六月,岳飛返朝,向高宗請罪,高宗表示對其寬恕的同時,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中已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生在同年八月。岳飛建議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獨子夭亡,他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時年才30歲,內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高宗對他的忌恨。

    這兩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復上毫不妥協的立場,為岳飛日后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紹興八年,高宗命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朝的國書。

    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岳飛上書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并重申自己率師北伐的宏圖大愿。高宗和秦檜此時對岳飛切齒痛恨,除掉岳飛的陰謀已 經在醞釀之中了。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紹興十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軍又奔赴抗金前線。隨著金兵在川陜、兩淮等地的進攻相繼受挫,宋軍進入戰略反攻,岳飛進軍中原。他聯絡河北義軍,結成“忠義巡社”,以實現“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同時親自領兵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了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收復了黃河南北的州縣。金兵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并打算放棄開封,渡過黃河北逃。

    岳飛之死
        
    岳家軍的接連勝利當然不利于高宗和秦檜與金朝重開和議,他們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此時,數萬岳家軍由于收復失地很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锜等部陸續班師,岳飛要想在沒有后方支援、缺乏友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收復故土,實是難上加難。在形勢和君命的逼迫下,岳飛違心地奉詔班師。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廢于一旦”!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這樣被高宗和秦檜葬送了。
        
    紹興十一年正月,兀術統領近10萬大軍卷土重來,直攻淮西。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岳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岳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锜、王德等已在柘皋大敗金兵。張俊準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岳飛等回軍,不料兀術回師攻陷亳州,重創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岳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向以用兵神速著稱,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據說是當時岳飛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軍隊乏糧,其中是否夾雜著對高宗阻撓他北伐的不滿情緒,就不得而知了。
        
    淮西之戰后,高宗加緊了削奪武將兵權的活動。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名為升官,實際是奪去了三大將的兵權,三將所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于皇帝。接著,高宗和秦檜將迫害的矛頭直指岳飛,抓住岳飛曾經擅離職守、私上廬山以及沒有及時應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岳飛意識到自己處境險惡,上書辭職,懇求高宗“保全于始終”,能放過自己,但高宗對岳飛的厭惡由來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僅憑上面的幾條“罪狀”,尚不足以置岳飛于死地,秦檜又指使張俊脅迫岳飛部下王貴,誣告岳飛愛將張憲謀反。張憲被押送大理寺審訊,嚴刑逼供之下,張憲仍然不肯屈招。十月,岳飛、岳云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御史中丞何鑄與大理卿周三畏奉詔審訊。何鑄反復訊問,實在得不到任何岳飛謀反的證據,在審訊時,又看到岳飛背部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深知岳飛的忠心與清白,便向秦檜力辯其冤。何鑄既然對岳飛下不了毒手,秦檜便奏請高宗,改命萬俟卨為御史中丞,鍛鑄冤獄。岳飛身受酷刑折磨,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申辯機會,他在獄中悲憤地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字,向高宗和秦檜發出了最后抗議。
       
    聽說岳飛以謀反罪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韓世忠無法坐視不理,他當面責問秦檜,岳飛謀反的證據究竟何在,秦檜答道:“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這件事情大概有吧。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心意已決。高宗不惜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于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原標題:岳飛為什么必須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山商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