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歷盡磨難的子產祠

2013/3/5 18:07:38 點擊數: 【字體:


歷盡磨難的子產祠
金水河岸邊的子產祠園


    子產祠原在鄭州市東大街東段路北,西連開元寺,東與鄭州文廟為鄰。

    子產的三項改革
   
    子產,先秦政治家和思想家,春秋時鄭國執政(執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丞相),鄭穆公之孫,名僑,子產是他的字,又字子美。當時公子之子稱公孫,故人稱公孫僑。死后謚號成,后人又稱其公孫成子。約生于公元前584年,卒于公元前522年,大約活了62歲。

    子產聰明富有智慧,熟讀詩書,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善于辭令,能較準確地分析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少年時就表現出少有的政治才能。鄭簡公元年,即公元前565年,子產的父親子國和子耳侵略蔡國,蔡是楚的友邦,鄭侵蔡必然引起晉楚之爭,鄭國夾在晉楚之間,必然不得安寧,許多鄭人看不到這點,盲目慶賀,唯子產不樂。《左傳》記載了此事:“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其父子國當即斥責他說:“童子言焉,將為戮矣!”后來事實正如子產所言。

    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子產被立為國卿。鄭簡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升任執政,承擔起管理國家的重任。此時晉楚爭霸,弱小鄭國處于兩強之間,加之內政混亂,民生凋敝,隨時有被兼并滅亡的危險。子產執政后,立即開始在國內進行三項重大改革。

    一是推行田制改革,稱為“作封洫”,主要內容是挖掘溝渠,整編田畝,承認私田,按田取稅,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國家稅收增加。

    二是“作丘賦”,即把軍賦改為按丘(即按土地面積)計算分派,由新的土地私有主負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一般平民的利益。

    三是“鑄刑書”,即把刑法條文鑄在鐵鼎之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刑法公之于眾,使人知法守法,限制了奴隸主貴族任意殺戮奴隸的不法行為。

    另外,子產還堅持“不毀鄉校”。當時國人經常聚在鄉校議論國政,有人建議子產毀掉鄉校,子產卻不同意,認為應該保留鄉校,以聽取國人對國家政務的意見,他說:“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

    這幾項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使鄭國國勢迅速強大起來。

    屢毀屢修子產祠

   
子產知人善任,主張為政寬猛相濟,給鄭國創造了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在對外政策上,反對強權外交,他不僅巧于言辭,而且熟悉了解各諸侯國的形勢和實力,在外交中進退自如,很好地維護了鄭國的尊嚴和地位。所以有人說:“子產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產也。”公元前522年,子產病卒,鄭人皆哭泣,如喪親人,孔子聞之泣日:“古之遺愛也!”

    子產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政治活動、改革措施福蔭了鄭國,他的進步思想和民主精神則影響了春秋戰國時期以至今天。戰國著名思想家韓非評價說:“子產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桃棗蔭于街者莫有援也。錐刀遺道,三日可返。三年不變,民無饑也。”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記述:“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禮記》直接把他比為鄭人的母親,“子產猶眾人之母也”。

    1916年《鄭縣志》載:“鄭北鄙,又名東里,鄭子產所居。”春秋時管城屬鄭,稱管邑,據說是子產的采邑。子產卒后,作為子產采邑的管城修建了子產祠,塑像鐫碑,彰揚其業績,贊頌其功德。以后子產祠便成為歷代官員、文士朝拜的圣地,凡經過鄭州的各級官吏以及出任鄭州的地方官員,都要拜謁和瞻仰子產祠堂,并留下了無數贊頌子產功德的題詞和詩賦。

    清乾隆三年(1738年)鄭州知州、清苑縣人張鉞亦賦詩《子產祠》:“鄉校刑書寬猛兼,至今猶頌大夫賢。文辭卻敵終無失,惠義誠民洵足傳。后哲誰能追往躅,靈祠空自敞虛筵。管城數載慚勞吏,緬想遺徽一惘然。”

    在數千年的歷史歲月中,子產祠曾數次損毀,也數次修復。宋代建有神霄宮,后毀于戰亂。元大德九年(1305年),又在原址建造大殿三間,整修了山門,粉飾了墻壁。明萬歷三十九年(1601年)鄭州知州王弘祖對子產祠修整后,曾于祠門立碑曰“古之遺愛”。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鄭州知州何源洙重加整修后題額“惠人祠”。民國初年在子產祠開辦了小學,現為東大街第二小學。

    鄭地的人民一直懷念敬仰這位偉大的先賢,1998年修建金水河濱河公園時,在興華街至鄭州大學校園段修建了子產祠園,兩邊入口處是大牌坊門,旁立有鐫刻著介紹文字的碑碣,以供人們瞻仰。(摘自《圖文老鄭州·老風物》主編孟憲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標題:“古之遺愛”子產祠】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2006年12月2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