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試從“紂都問題”談《竹書》“更不徒都”說

2012/5/3 18:56:18 點擊數: 【字體:


    “紂都問題”可以說從1984年全國商史討論會開始,才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過去,盡管歷史文獻,對紂都朝歌多有記載;盡管不少著名的學者如郭沫若、范文瀾等在他們的菱中,也都說紂都朝歌,便紂都朝歌,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普遍承認。幾十年來,在學術界,尤其是歷史學界,其中也包括不少知名的學者,他們的論著中,談到紂都的時候,莫不援引《竹書》的“更不徒都”說,以否定紂都朝歌。誠如王宇信同志在他的新著《甲骨學通論》上所說:“甲骨文出土地小屯村為‘殷代后半期從盤庚遷殷到殷亡國,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間的舊都’,基本上為學術界所接受(P.54)。
       
    1984年商史學術討論會在河南安陽召開,在商史組的討論會上,有人提出“帝乙、帝辛時期殷都未遷”的論點,否認帝乙遷沬,帝辛都朝歌。同時也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帝乙遷沬,紂都朝歌的觀點。幾十年來,無人問津的“紂都問題”,在討論會上竟形成了討論的熱點。這又如王宇信同志所說:“近年,學術界又舊案重提,對帝乙、帝辛時遷都與否展開了熱烈爭論”(《甲骨學通論》P.58)。從而“紂都問題”又為人們所關注,打破了《竹書》說的一統天下。1987年,中國殷商文化國際討論會再次召開,在商史組的討論會上,“紂都問題”又一次成為討論的熱點。在這次討論會上,有人甚至提出“殷墟非殷都,真正的殷都可能在朝歌”的說法(見《鄭州大學報》1985年第一期《殷墟非殷都考》)。這種全盤否定殷墟非殷都的說法,固然新人耳目,但我們認為并不實際。因為從殷墟發掘報告中,發現殷有宗廟遺址已成事實,盡管目前在安陽殷墟還沒有發現有都城的遺址,但殷墟為殷都,還是應該肯定的。我們談“紂都問題”并不是否認殷墟曾為殷都,只是不同意《竹書》所說的殷墟是盤庚到帝辛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間的都城而已。我們的根據是:一、從目前殷墟的發掘結果來看,至今并未發現殷墟文化第一期的遺物,沒有發現盤庚、小辛、小乙的墓葬和卜辭;二,在已發掘出的十五萬片甲骨中,還沒一片是真正的帝辛卜辭;三、在西北岡王陵區的九個大墓中,也沒有一個墓可以真正證實確系帝辛之墓。因而《竹書》所說盤庚到帝辛八世十二王中,應排除盤 庚、小辛、小乙和帝辛。那么殷墟作為殷都,從哪個殷王開始,有哪 幾個王是殷墟的,他們都殷墟后,是不是就“更不徒都”,一直都在殷墟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盤庚遷殷談起。“盤庚徒都”和“殷”實際并不如《竹書》所說是“鄴南三十里,”位于“洹水南岸”的殷墟(王國維《說殷》)。因為殷墟發掘的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再者當時的小屯名為北蒙,并不叫殷。那么,盤庚遷殷的“殷”在什么地方?我們且看司馬遷在《史記》中的一段話:“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遂徒河南,治亳”(《殷本記》)。關于“治亳”,據《史記•集解》所釋:“治于亳之殷地”,即“今偃師是也”。由此可證,盤庚是立于河北,后渡河南的。所謂“盤庚徒都”的“殷”是河南偃師,而不是北蒙。關于這一點,清學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也說:“《竹書》謂盤庚遷北蒙,非也”(P.58)。史料的記載如此。再從地下發掘來看,自從偃師商城發現以后,湯都西亳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根據考古學者的發現證明偃師是筑成使用過一段時間以后,即被放棄,便是盤庚(見《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415)。如此,史料的記載和地下的發掘,均可以證明“盤庚徒殷”,徒的是西亳偃量,并非安陽殷墟。盤庚都西亳后,歷小辛、小乙。“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史記》P.102)。小乙崩于西亳,武西是立于西亳的。這從武西即位,三年不語,“夜夢得圣人,名曰說”(《史記》P.102),后于傅險得傅說,舉以為相,從而殷國大治可證。從這個故事,可證至少在武丁三年,尚都西亳。據史書載,武西五十年始由西亳遷河北,先都沬。關于武丁遷沫的事,除《括地志》有記載外,《晉書•地道記》、《衛輝府志》,也均有記載。今淇縣武丁城之遺存,更可證明。武丁后來由沫遷都北蒙,這由殷墟發掘的文物可以證明。由此可證,盤庚遷西亳后,其后王也不是“更不徒都”,到第二代武丁即離開西亳遷河北。武丁是盤庚后王中第一個在北蒙建都的殷王。便武丁都北蒙后,其后王是不是就“更不徒都”呢?考武丁都北蒙后,歷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庚丁后來必遷都西亳,否則武乙不會“復去亳,徒河經”(見《史記》P.104)。“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史記》P.104)。而太丁后來必雙遷都西亳,否則帝乙不會“復濟河北”(《帝王世紀》)。帝乙濟河北后,先都北蒙,這有殷墟發掘的卜辭為證。于二十年前后,又“徒朝歌,其子紂仍都焉”(《帝王世紀》)。關于帝乙遷都朝歌的事,不僅《帝王世紀》有記載,近人羅振玉的《殷考釋》也說:“帝乙遷朝歌,當在二十年前后”。郭沫若的《戊辰彞銘文考釋》也說:“帝乙遷朝歌,當在二十年前后”。郭沫若晚年更說:“帝乙末年必有遷沬之事,如無此事,不唯舊史料中有多少事實成為子虛,即卜辭中有多少現象亦無從說明”(《<卜辭通纂>后記》)。我們認為帝乙二十年前后,黃河必有一次大的泛濫,是河水淹沒了王都北蒙,才迫使帝乙遷都于沫。帝乙遷沬,紂都朝歌。從以上情況分析,可知從武丁都北蒙到帝乙遷沫,北蒙作為殷都歷六世八王: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大約不到二百年的時間,這些殷王雖皆曾北蒙,但在這一段時間里,也并不如《竹書》所說:這些殷王都是“更不徒都”的。如上所說,他們中有的輾轉遷徒于北蒙、西亳、朝歌等地。所說,《竹書》“更不徒都”說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羅振玉在他的《殷墟書契考釋》中也說《竹書》‘更不徒都’說,是錯誤的。
        
    從19-84年以來開始的“紂都問題”的再討論,正在繼續開展。《竹書》“更不徒都”說的一統天下,已被打破,如今已有更多的人關心紂都問題。讓我們從《竹書》說的自囿中解脫出來,從歷史的實際出發,“紂都問題”的討論,定會得出一個允當的結論,必能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原標題:試從“紂都問題”談《竹書》“更不徒都”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古都朝歌研究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