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人物:陳玉成
2012/5/2 9:31: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訌和石達開出走后,支撐太平天國這一座將傾的大廈的是兩名年輕的將領,一個是李秀成,一個就是陳玉成(1837年?1862年)。陳玉成是廣西藤縣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父母早亡,由祖父撫養。14歲時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在北上過程中,屢立戰功。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定都天京后,隨軍西征。次年初,西征軍攻武昌,已數月未下。陳玉成率500名壯士乘夜進攻東門。他派300人在東門進行正面佯攻,自率200人趁守軍不備,于隱蔽處將繩子甩上城墻,套佐城垛,然后攀援而上,隨即砍殺守軍,打開城門,一舉拿下武昌。不久被提升為殿右三十檢點,統領陸軍后十三軍和水師前四軍。因善于包抄和殺回馬槍,被稱為“三十檢點回馬槍”。六年二月,他隨燕王秦日綱援救被清軍圍困的鎮江。為了讓守軍了解破敵計劃,陳玉成率勇士數名,駕一小舟,冒清軍密集炮火,由江上闖入鎮江城內,然后同守將吳如孝率守軍由內往外打,同城外太平軍內外夾擊,解鎮江之圍。隨后乘勝渡江,擊潰清軍駐揚州城外的江北大營,攻克揚州、儀征,又回師江南,打垮清軍江南大營,迫使清將吉爾杭阿自殺。
七年,石達開出走后,陳受封為又正掌率,和李秀成一同挑起太平天國軍政重擔,力挽危局。八年,他任太平軍前軍主將。此時,清軍利用太平軍內亂之機,西占九江,東占鎮江,形勢日趨嚴重。八月,他參加李秀成在安徽樅陽召集的太平軍將領會議,決定由他和李秀成合力解天京之圍。兩軍在烏衣(今安徽滁州南)會師后殲前來堵擊的清軍4000人,隨即乘勝至浦口,夾擊并攻破清軍江北大營,殲1萬余人。此時,湘軍主力李續賓部乘太平軍在浦口作戰之機偷襲皖北,圍攻三河鎮(今屬安徽肥西)。他立即由六合(今屬江蘇)率部西進,于十一月,同李秀成部夾擊孤軍深入之李續賓部。三河鎮中的太平軍也乘機出擊,三路兵馬圍攻李續賓大營,全殲湘軍主力6000人,李續賓兵敗自殺。戰后,湘軍首領胡林翼哀嘆:“三河敗潰之后,元氣盡喪,四年糾合之精銳,覆于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此后一年多,湘軍不敢東犯。九年,受封英王。十年,他率部會合李秀成、李世賢部再破清軍江南大營,并東征蘇州、常州。此時,湘軍元氣恢復,曾國藩率湘軍兵分四路東進,占樅陽,圍安慶。
十一年,陳玉成和李秀成決定兵分兩路西進,進攻湖北,迫使清軍回援,以解安慶之圍。他率部由桐城出發,經霍山入湖北,三月連克孝感、黃州、隨州、黃安、黃陂,直通武漢。李秀成部也由江西入湖北,占領通城、蒲拆、祟陽,隔長江可見陳玉成軍旗幟。但由于湘軍封鎖長江,李秀成未設法渡江,又退出鄂南。陳玉成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未攻武漢又回師救安慶,經多次苦戰,均失利。八月,安慶失陷,部隊不聽指揮,他隨眾退往廬州(今安徽合肥),被湘軍圍困。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他率部突圍至壽州(今安徽壽縣),被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他面對清將勝保,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勝保將他押送北京。途中,捻軍將領賴文光準備率部營救,清廷忙下令就地處死。六月初四,他在河南延津殉難。【原標題:中國軍事人物:陳玉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