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湘中某鎮,近日忽爆空巢家庭悲劇,細節不忍再敘,數日來虐心不已。有人質問吾:爾鄉民風,澆薄如此?吾憤然回駁:偶發事故,何處無有?吾鄉民風敦厚,鄰里相扶,自古而然,忽有此事,父老亦痛心。
然而口舌之快不能掩虐心之痛。吾虐心,桑梓父老虐心,天下父老虐心;一鎮虐心,千萬鎮虐心。留守家庭,空巢老人,乃天下人虐心之事。吾國吾民,相扶相幫,譬如人體,一指被燙,全體來救:口吹之,唇吸之,舌舔之,其余九指皆護之,足雖不能作為,亦跺之以釋放痛感。之所以如此,乃神經末梢迅速傳遞痛感使然。一村一鎮一城一國,亦須有神經末梢,民間痛癢,瞬間傳遞至社會中樞,爾后全體來救。社會神經傳遞系統之建設,非關體制改革,馬上就可著手,上古以來皆有實踐,且聽吾陳述。
晉武帝與蜀國舊臣心理戰:
李密以拒絕空巢為由抵制任命 晉武帝將計就計
這是公元268年的四川彭山縣,44歲的下崗干部李密正在家里糾結著。他一面給96歲的祖母劉氏熬藥,一面鋪開信紙,準備給當時的中央政府寫一封信。李密同志本來是一名級別不低的公務員:尚書郎,估計換算到今天,應該至少在廳級以上吧。然而,他最近下崗了。
下崗原因不是他表現不好,而是給他發工資的領導表現不佳,被歷史淘汰了。他的領導是大名鼎鼎的蜀漢皇帝劉阿斗,5年前在成都向魏國投降,自己帶著一家老小到洛陽領工資去了。3年前,北方換了天,老板從姓曹的變成姓司馬的,給大家發工資的如今是司馬炎了。李密作為舊政權蜀國的公務員,自然也就失業了,待在家里侍奉祖母,日子清貧,卻還淡定。
李密心理:
我要盡孝不能伺候新老板
大老板司馬炎卻不淡定了,新政權晉王朝百廢俱興,海量地需要人才。而且你們那幫舊政權的文武干部們,還待在蜀國的根據地——四川,想干什么?司馬老板很不放心,早早地要把這幫人趕到北方京城里來,老老實實待在我腳下當公務員,別打其他的算盤。連諸葛丞相的孫子諸葛京都就范了,何況爾等。所以,失業的李密根本不用擔心工作問題,從中央到省,從省到縣,一道道命令星火般降落下來。地方領導們嚷著:李密同志,別磨蹭啦:“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李密心里卻琢磨開來,他44歲了,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很難改變,在他的心里,天下合法的政權只有蜀漢,司馬政權在他眼里是偽政權,諸葛丞相“漢賊不兩立”的遺訓似乎還在耳畔回響呢。但他沒有名將廖化那樣的勇氣,以絕食而死的行為拒絕與敵人合作,因為他還得養祖母。
咋辦呢?李密糾結著,想個什么辦法才能HOLD住自己的立場。
他放下筆,嘆息盤桓一番,看著滿頭白發,行將就木的祖母,忽然,有主意了,他回到書案前,提筆刷刷刷就寫起來:“咱們偉大的晉朝以孝治天下,凡是老人,都能沐浴到政府的春風般的照顧。我李密算個啥,無非是個沒了祖國的俘虜,低人一等,新主子給我一份工作,還破格提拔我,給我這么高的待遇,應該是感激不盡,哪里還敢故作停留,頑固不化,做那些不安分守己的打算?(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這么一番話似乎顯得李密急不可待地要走上新崗位了,然而不過是虛晃一槍,先服軟,然后筆鋒一轉,忽然訴苦:“但是俺那96歲的老奶奶劉氏,已是日薄西山的人了, 吃了早餐不知還能不能混到晚上,俺與俺奶奶的關系,過去可以說是沒有你哪有我,如今可以說是沒有我哪有你。俺今年44歲,報答領導的日子長,報答奶奶的日子卻短了。(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這番話無非擺明一個事實,我來參加工作,老奶奶肯定是跟不來的了,老人家待在家里只能等死,哪天俺老奶奶死在家中七日沒人管,蛆都從洗手間爬到戶外來了,看你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招牌往哪擱?
李密狠啦,面對新主子氣勢洶洶的任命攻勢,他舉起一個“孝”字,當成導彈防護系統,將這些命令全部擋回去。李密的報告打上去,其實也是向中央政府傳遞了自己的痛感:養親之痛,空巢之痛。他在1700多年前就向中央政府提出了空巢問題。
晉武帝心理:
創造盡孝條件看你服不服
司馬炎收到李密這封名為《陳情表》的信件,心里盤算:你小子要打“孝”這張牌,我干脆把你這張牌變成我的牌,好好地打出去,籠絡天下孝子的人心,歸順我大晉王朝。于是,晉王朝的神經中樞對國民李密的痛感作出回應,晉武帝司馬炎立即批文,責令四川地方政府定期撥發李密老奶奶的生活費,還從中央配給劉老奶奶兩名保姆。
這還不夠,又大力弘揚李密的先進事跡,把它寫進國家檔案。因此,直到1700多年后的今天,打開《晉書》,還能看到李密的光輝事跡。有人譏諷司馬政權靠欺負孤兒寡婦得天下,但他得天下后倒是沒有欺負孤兒寡婦,反而照顧孤兒寡婦。
我猜想,晉武帝這種人倫攻勢一出臺,四川地區那些蜀國遺老遺少的心理防線瞬間瓦解,放下包袱,投向新政權。李密在祖母去世后,也無話可說,出來為晉朝做事。
三國歸晉,靠的不只是軍事政治攻勢,也有這種人倫親情攻勢。能照顧天下人的家,天下人誰不把你當成自己的家。不讓天下人空巢,天下人就會認同你這個大巢。
古代社區人倫建設:
《周禮》描繪出一副社區互助、民間互幫框架圖
晉武帝的善舉也非借帝王的威權力偶爾為之,所謂以孝治天下是有體制保證的。
我覺得學行政管理學的應該讀讀《周禮》,我們看兩千多年前的社區框架。聽說過大司徒吧?這其實是國相級別的官員,權位很高,權力很大,然而,他的工作卻很瑣碎,瑣碎也就是具體,具體到社區管理,村鎮管理,街道管理。我們從《周禮》看這么一個社區管理框架:
五“戶”人家為一“比”:這五戶有事互相擔保。(使之相保)
五“比”人家為一“閭”:這25戶有事互相托付。張家的大哥要去打醬油,家里的大門鎖不好,麻煩李家的爺爺看一下。項家的灶上燒著一壺水,主人去地里偷菜去了,一時忘記了回,趙家的大嬸麻煩幫忙關一下煤氣。哎呀,曹家的主人出去打工,曹奶奶帶著小孫孫在家,好像兩天沒出門了,別不是曹奶奶中風了吧,大家快打開門瞧瞧,聯系醫院。(使之相受)
四“閭”人家為一“族”:這100戶人家如果誰家有喪葬事,大家伙幫襯些,有錢的湊錢幫買棺材板、墳地,有技術的吹吹嗩吶,沒錢沒技術的幫著燒開水也行。(使之相葬)
五“族”為“黨”:這500戶的財力相對較雄厚了,今年年成不好,歉收,有人沒飯吃,家里有米的煮點粥,施舍施舍,不要讓街上有餓殍。(使之相救)
五“黨”為“州”:這2500戶財力更雄厚,誰家上大學交不起學費,誰家付不起醫療費,大家伙接濟接濟。(使之相赒)
五“州”為“鄉”:這12500戶,就要選出模范人物出來,大家向他學習,尊敬他,奉他為席上貴賓,養成尊賢的風氣。(使之相賓)
這個大司徒,而且還要管社區房屋建設、裝修、墳墓的歸類,學校師生的聯誼,衣服色調的搭配,“美宮室,族墳墓,聯師儒,同衣服”,似乎成了街道大媽,居委會的頭。
別小看這些職能,從戶到鄉,都是一根根神經系統,井井有條地相連成一個整體,一處痛,迅速傳達,四處調動資源進行救助修補。汶川地震那樣驚天動地的災難可以立即作出反應,空巢老人深鎖家中,忽然中風,心肌梗塞,這樣天不知人不覺的災難,也立即有反應,有救助。
關懷老人健康:齊國有衛生官員上門詢問身體狀況
本版的《齊國以茅草操控國際金價》曾經介紹過,管仲時期的齊國以鹽業致富,然而,齊桓公和管仲不只是關心國內物價、國際金價,對于民生的疾苦,民間的痛楚,也有相關機構進行及時的信息搜集。
很奇特的是,齊國設置了一種專門掌握老年國民健康狀況的官員,名曰“掌病”。首都地區和各大城鎮都有設置。名為“掌病”的干部可不輕松,每日里走街串巷,上至公侯將相家,下至販夫走卒家,都要上門去嘮叨,每人負責一個街區,每天的功課就是問:“老人家,您今兒個飯吃得香嗎?睡覺咋樣?有便秘嗎?來,我幫您把把脈,量量血壓,說話含糊嗎?舌頭不打轉吧?哎喲,可有點不對勁,您老可別硬撐著,咱管仲國相下令:醫藥費有報銷的,我帶您去瞧瞧大夫去……”
“掌病”檢查健康狀況的工作頻率是有規律的。看《管子•入國第五十四》:
春秋時代齊國的“掌病”制度:
九十歲以上老人,上午在,保不定下午還在,得一天問一次。
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今天在,保不定明天還在,得兩天問一次。
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周一吃飯,保不定周末填溝壑,得三天問一次。
齊國是等級社會,以上措施限于官僚家庭,讀書人家庭,普通人家庭,每五天問一次。
碰到患重病的,得馬上向政府打報告。
(九十以上,一日一問。八十以上,二日一問。七十以上,三日一問。眾庶五日一問。病甚者以告)
用政府規范的方式來掌握民間健康狀況,“掌病”拿著這份薪水,吃著這碗飯,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保證了健康信息搜索工作的常態性。從其工作頻率來看,最松的頻率是五天檢查一次,至少保證了老人不會死在家中一個星期還沒人知道。這個制度很值得當今社會借鑒。
結語:《周禮》上的記載,《管子》上的記載,《晉書》上的記載,并非說明古人一直能說到做到,但至少說明我們的祖先有心去做。有心的話,不管是石器時代,還是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顧全天下人家庭,扶老盡孝的事情,都可以去做。國家可以幫助天下人去盡孝。
因此,有些事情不要等經濟條件如何,政治體制如何才去做,當下的事,易如反掌的事,趕快地做起來。一個老百姓痛,全社會馬上感知得到,去關心每成
員的痛,這樣的集團,想不強大都很難 。【原標題:李密以孝為由抵制任命晉武帝將計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