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踏訪黎陽憶子貢

2012/5/4 17:54:23 點擊數(shù): 【字體:


    子貢墓前吊先賢
       
    曾作素王奔走臣
       
    六瑚四璉擅名珍
       
    分庭能抗諸侯貴
        
    結駟不驕處士貧
       
    事魯只因從魯叟
       
    封黎原本是黎人
      
    淇園此日無余竹
       
    古木猶然拱泗滣
      ……… 
     ——劉德新 《謁黎公祠》
       
    這首詩為曾任?h8年縣令的劉德新拜謁子貢祠堂時所作,短短一百多字可謂黎公子貢風云一生的生動寫照。怎樣評說這位2500多年前的風云人物呢?說他是孔門高徒、精通六藝的大儒之才或是能言善辯、首開戰(zhàn)國縱橫之先河的政壇風云人物,又或是富比陶朱的跨國企業(yè)大老板,似乎每個稱號加在他的頭上都不過分。
       
    記者曾閱讀過許多關于子貢這位生于浚縣、葬于?h的歷史名人的書,對他每多了解一分,崇敬便也隨之增加一分。惜墨如金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載亞圣孟子時 僅用了215個字,而記載子貢的文字卻多達5000字。可見,不光是后人,就連司馬遷這位大史學家對子貢也是倍加推崇的。
       
    懷著對這位2500多年前的?h名人的崇敬之情,循著歷史的足跡,記者踏上了尋訪子貢古跡之路。
       
    ?h文物旅游局的趙喜士先生十分熱心,他堅持陪同記者一道前往南大街的端木祖宅。路上,趙先生告訴記者,端木家現(xiàn)主要從事建筑業(yè),家境頗為殷實。不光如此,端木子孫在經(jīng)商的同時,還不忘研究先祖留下的儒家道義,可謂?h新一代儒商代表。等到了端木祖宅一看,果然是殷實之家:從大門外看去,兩層紅磚樓房,紅漆木門,顯得典雅大方。
       
    正對著端木祖宅的大門,有一個約有半個足球場大小、深約六七米的大坑。趙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坑被當?shù)匕傩辗Q為“端木坑”?又写嫠嗵Σ紳M水面?拥倪吘夁種了不少的串紅,與坑沿處綠色的小樹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風情,使得這座坐落在整齊民宅建筑中的大坑不會顯得特別突兀。端木第80代孫端木慶國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坑的來歷還跟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有關。據(jù)傳,此坑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所挖,子貢作為孔子著名弟子,其子孫后代當然難逃被坑殺、迫害的厄運。這一殘酷野蠻的行為,迫使子貢后裔不得不遷徙他處隱姓埋名好多年才得以返回故里?粗@個大坑,記者的思緒似乎被拉回到秦始皇年間,在那個暴虐、恐怖的時期,多少寶貴的史書、典籍在一場場人為的大火中毀于一旦,真是令人痛心!
       
    當記者問及子貢祠堂時,端木慶國先生輕輕地嘆了口氣,說:“就在祖宅西面不遠處,現(xiàn)在基本上變?yōu)橐惶帍U宅了,以前?h農機廠用著,自從農機廠破產后,院子一直空著,早已不見當年的盛況了。”
       
    端木慶國先生帶著記者繞了幾個彎,來到一處鐵門緊鎖的院子前,指著緊閉的鐵門痛心地說:“這就是當年我們‘老先生’祠堂所在地。我也沒有鑰匙,咱們就在門外看看吧!”震驚不足以形容記者當時的感受,端木慶國先生是不是弄錯了?聞名全國的子貢祠堂怎么是這個樣子?從生銹的鐵門隙縫向里望去,幾座磚瓦房坐落在稀稀拉拉幾棵桐樹間,原子貢祠堂那5間與浮丘山上碧霞宮規(guī)模相似的正房哪里去了呢?楷樹呢?記者心中一連串疑問卻不知從何提問,還是端木慶國先生看出了記者的疑惑。他指著一棵桐樹告訴記者:“那棵桐樹處就是當年楷樹生長的地方,原祠堂為宋徽宗年間都水使孟昌齡所造。祠堂坐北朝南,共有五間大殿,三道牌坊,現(xiàn)在這些石匾、碑刻都已無從尋覓,大概是當年挖防空洞時作為條石用了。上世紀70年代初“批林批孔”時又把祠堂的正房拆除了。”
       
    楷樹被桐樹所代替,那么楷樹在哪兒呢?端木慶國先生帶著記者又回到端木祖宅。端木慶國打開了倉庫的鐵門,在石棉瓦搭成的涼棚下,他指著一段4人合抱粗的古木說:“這就是楷樹,現(xiàn)在只剩下其中的一截了,別看它外表看起來很滄桑,但它的木質卻很結實……”這就是當年子貢親手所植、歷經(jīng)2500多年滄桑巨變的古樹嗎?它曾經(jīng)那么輝煌過,多少高官富豪、儒家弟子慕名前來祭拜過它,如今,它卻孤零零地躺在簡陋的涼棚下,陪伴它的只有一塊上刻“先賢子貢故里”的石碑。
       
    子貢研究學者、?h文化名人馬金章先生告訴記者,山東曲阜城北的孔林還有一棵這樣的楷樹(早已枯死),而浚縣的這棵要粗于孔林的那棵兩倍有余。說起它的淵源,馬先生說,這還有一個傳說:
       
    公元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子貢悲痛欲絕,其所拄的兩截哀杖在老師入土時被插進土里。師生之情勝過父子,子貢守墓守了6年,而那兩截哀杖竟然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起來,因念恩師的高風亮節(jié)、博學善教,當為世之楷模,遂將其命名為“楷樹”,以表孔子之楷模流芳千古之意。守墓期滿回老家時,子貢為永緬恩師,特移一株帶回家鄉(xiāng)栽到庭園中,表明朝夕不忘師恩。2500余年間,楷樹根深葉茂,枝干縱橫,樹干4人方可合抱。每到仲春時節(jié),花開似錦,布滿枝頭;ê笊~,葉如槐而較長,又似柳寬而短。多年來老根卻一直沒有新生幼苗。因相傳楷花能治各種婦女疾病,所以每每開花,群眾多前往采集收藏。人多花少,渴望得楷花而沒輪上的人,則折枝擷葉、割剝樹皮,使樹體損傷日甚,加之當時官府對此奇珍異株從未加以保護,致使楷樹于1940年日寇盤踞縣城時,慢慢枯萎死掉,光禿禿的樹干再也見不到那歷經(jīng)2500多年的旺盛情景。但是,想起它曾見證子貢對自己的窮困潦倒的老師那種深厚感情,想起子貢尊崇師道的行為,不免使參觀者由衷地對其產生一種神圣感和崇敬感。
       
    站在張莊村村口的馬路邊向東北角舉目望去,一片樹葉蔥郁的楊樹傲然挺立在曠野之中,顯得蒼茫而靜穆。記者踏著泥濘的小路,懷著緊張而又神圣的心情慢慢地走近了這位歷史名人墓地。穿過羊腸土路,在一片花生地中間,一塊方方正正的石碑映入記者的眼簾,上刻“子貢墓”三個大字。鉆進緊靠石碑的玉米地,在地中間終于找到那塊當年子貢墓被破壞時僅存的《改正先賢黎公墓祠記》石碑。石碑高約4米,寬1米 ,上面鐫刻著當年?h縣令昭告天下確定子貢墓在張莊的碑文。我們在玉米地里向北摸索了好一陣子才鉆出來,舉目望去,一個直徑約20米、高七八米的土丘在一片花生地中央凸立著,這大約就是子貢墓遺址了。土丘上生長著許多楊樹,楊樹下則長滿了野草,不知道的路人肯定不會將這座土丘與著名的子貢墓聯(lián)系在一起。坐在花生地邊的一塊石頭上,仰望著子貢墓,記者想起了馬金章先生講述的有關這塊“風水寶地”的傳說。
       
    子貢祖宅位于縣城南大街,可他死后為何不埋入祖塋,卻葬于離縣城三四公里外的張莊呢?馬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將子貢墳置于張莊,當時還涉及到“風水”等很多因素的考量。
       
    據(jù)考證,黃河曾流經(jīng)浚境近1800年,張莊就位于黃河故道。黃河雖多次決口,但河水流至張莊南半公里便叉開東流,至后嘴頭村北匯合,兩叉道當中形成一個寬兩公里、長約10公里的旱堤。河堤南高北低,狀如臥龍,俗稱“龍虎堤”。傳說每遇黃河發(fā)洪水,堤隨水長,故又稱為“活堤”。至今,張莊一帶還流傳著“黃河水,四下流,淹不了張莊后嘴頭”的順口溜。張莊村三面環(huán)水,且地勢又高,位居“龍虎堤”之首,可謂當時人們眼中的風水寶地。因之,端木子貢作為春秋時期?h一帶的名門望族,選擇“龍頭”之地作墳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現(xiàn)在的人們可確認子貢墓位于張莊村無疑了,但是自元末至明末的長達220年的時間內,人們一直把大伾山南麓的荒丘錯認為真墓來祭拜子貢,偽墓處的子貢祠堂也越建越大。
       
    直到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寧時饃出任?h縣令,他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實地考察,終于在張莊找到了真正的子貢墓。于是,寧時饃報請郡臺,平掉了假墓,又將子貢石像移回張莊,在原址重建墓祠,并立《改正先賢黎公墓祠記》碑,以記其事。
        
    據(jù)子貢研究者馬金章先生介紹,未被搗毀前的張莊子貢墓祠坐北向南,南端有石坊,為“四柱三間”式結構建筑,向北穿過大門即是祠院。甬道直達正殿,石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雕刻精致,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正殿后面的子貢墓高3米多。整個墓園占地30余畝,古柏參天,百株有余。自明清至今,每逢農歷二月廿六日(子貢生日前一天),張莊子貢墓祠前大會上,附近村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持酒登堂祭子貢”,表達了百姓對先賢圣哲的敬仰之情。對這座原本古樸莊嚴的古墓祠,現(xiàn)在也只能通過研究者或是見過此墓祠的老人了解其原有結構和概況了。
       
    據(jù)張莊村村支書張書忠介紹,1958年,?h在臨近子貢墓處開挖了大公河,隨之而來的便是“千船萬噸”工程,而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料,遂就地取材將張莊子貢墓祠前的百余棵古柏砍伐殆盡。后來,“文革”時期“破四舊”,子貢墓祠被列入了“四舊名錄”,進而墓冢被掘,石馬、石羊被毀壞。馬金章先生說:“后來,河南省召開的‘批林批孔’大會就是在張莊村子貢墓前舉行的。”他還告訴記者,子貢墓在1973年就被浚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短短幾天的?h之行,記者連續(xù)尋訪了子貢有關古跡,像是在歷史長河中走了一遭,也對這位名垂千古的浚縣名人重新認識了一番,既感嘆子貢生前巨大的成就,也為相關遺跡未能被完好地保存而唏噓!驹瓨祟}:踏訪黎陽憶子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淇濱晚報
0
下一條:子貢的語言藝術上一條:子貢的尷尬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