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徐福: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者

2012/5/4 9:47:00 點擊數: 【字體:

 
    2006年8月,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在新疆喀什召開“絲綢之路與文明的對話”學術研討會,我在分組發言中曾提及“徐福是我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事隔兩年,隨著2008年10月“登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公元前210年徐福率3000童男女、五谷百工集團東渡,經過韓國到達日本,開啟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命題逐漸明朗清晰起來。

    一、徐福研究概況

    司馬遷在《史記》中雖確認徐福為齊人,但未指明齊之何地,太史公一句“齊人徐福”給后人留下猜測的空間:齊國人、齊地人、齊郡人?并由此引起徐福故里之爭的“三種說法”:江蘇贛榆說,山東瑯琊說,山東黃縣(今龍口市)說。上世紀50年代末,山東師范大學編寫的《山東通史》(初稿)中首先提出徐福是山東黃縣人和徐福船隊自登州沿海一帶渡海赴日的觀點,但因為歷史的原因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改革開放后,1984年江蘇徐州師院羅其湘先生和贛榆縣汪承恭先生根據地名普查的資料,提出了徐福是贛榆人以及從連云港一帶渡海赴日的說法,并在《光明日報》發表,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特別是日本方面的關注,由此掀起了一輪徐福研究熱潮。國內沿海省市河北、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甚至內陸的江西、貴州以及港臺地區紛紛成立了徐福研究組織,國外日本、韓國也先后由民間發起或地方政府支持成立了徐福研究會(名單附后),并就中國方面的徐福故里、東渡起航港、東渡航線,日本方面的徐福上陸地、徐福墓,韓國方面的南部沿海的徐福遺跡等問題展開了討論。雖有不同看法,但在爭論中求同存異,都認同徐福其人和東渡事實,徐福由傳說論證為史實,剝下了“方士”的外衣,還原了“東渡英雄”、“古代偉大航海家”、“傳播文明”的歷史本來面目,并開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徐福文化旅游資源,在徐福文化、徐福精神、徐福產業、徐福旅游,甚至在聯合“申遺”上趨向統一。有鑒于此,我在2004年6月岱山會議上提出了“徐福,不僅是中國的徐福,也是東亞的徐福,更是世界的徐福;徐福,不僅是文化的徐福,也是經濟的徐福,更是旅游的徐福”的主張。   

    二、徐福東渡成功的起航地在黃、腄沿海 

    為什么要特別提出徐福東渡成功的起航地呢?因為徐福從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0年嘗試東渡多次,有的說兩次,有的認為三次,有的探討徐福十年間多次出海,只是史書沒有記載。我認為,徐福領受皇命正式起航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在瑯琊徐福上書秦始皇后,第二次是在之罘徐福追隨秦始皇射殺大鮫魚之后,而且第二次起航才是徐福東渡“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成功的那次,這既牽扯徐福東渡的航線,又牽扯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所以,這里有必要對徐福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重新加以梳理。

     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于是乃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瑯琊,大樂之,留三月。……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德意。……既已,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太史公這段話,第一,明確告訴我們徐福是“齊”人,后面“過黃、腄”沒有寫縣,同樣“南登瑯琊”沒有寫郡,那么這里的“齊”無疑是齊郡了,因為大前提是“始皇東行郡縣”,更大的前提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全國實行郡縣制,據《太平御覽》卷160《州郡部》記載:秦滅齊后“分齊地為齊、瑯琊二郡”。所以“齊人徐福”只有齊郡人的解釋,不能有齊國人或齊地人的解釋,否則就有斷章取義之嫌,人為地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了。相似的佐證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可見:“魯仲連者,齊人也。”“鄒陽者,齊人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也有“孫子武者,齊人也。”的記載。同樣的道理,這里的“齊人”只能是齊國人。這是太史公行文的慣用筆法。既如此,在齊郡轄區的只有黃縣,瑯琊為郡治,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時贛榆屬薛郡,后來達到46郡時屬東海郡。后代歷史學家的史乘考證又與之呼應佐證,元代于欽《齊乘》卷四《古跡》記載:“(徐鄉縣)漢縣,蓋以徐福求仙為名。”清代王先謙《漢書補注》記載:“成帝封膠東共王子炔為侯國,見表。于欽《齊乘》‘蓋以徐福求仙為名。’”這是迄今為止發現史書記載的唯一指明的徐福故里,其價值在于徐鄉縣名載《漢書》,證明其為秦黃縣徐鄉漢升格為縣,與河北省鹽山縣在漢初曾為千童縣一樣,也是為紀念秦千童城而設。在新的史乘資料和考古發現之前,徐福故里問題經過復雜的爭論又還原到簡單明了,真個好似王國維治學之說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界。第二,明確告訴我們徐福東渡第一次起航港在瑯琊,這是無可爭議的。秦始皇筑瑯琊臺后,以正式皇命的儀式接受徐福上書,責成李斯或瑯琊郡守牽頭籌備以最快的速度組成求仙船隊,因此起航港不會舍近求遠離開瑯琊,有了皇命好辦差,數千童男女就近選拔,五谷百工就近征調,船只現造來不及而且耗資大,挪用“起于黃、腄、瑯琊,負海之郡,轉運北河”的秦軍運糧船隊,徐福一行就“入海求仙人”了。秦始皇已經在瑯琊留住了三個月,徐福上書后,秦始皇就離開瑯琊去彭城泗水撈周鼎,還是又住了一段時間送徐福船隊入海,太史公沒有詳細記載,推斷前一種可能性大,因為祈求九鼎齊全也是秦始皇之所求,求仙船隊留下官員和瑯琊郡守具體操辦就可以了,諸如在齋堂島上建齋堂、調船征糧等。這次求仙沒有結果,只是記載到公元前212年“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又因為沒有出現第二次求仙童男女和百工們未還“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的局面,反而證明他們都安全返回了,只不過朝廷花了錢白跑了一趟,全部的壓力都在徐福一人身上。這才使徐福隱居十年,遍走海疆,總結經驗,小心探索,網羅人才,尋找最佳起航港和航海路線,于是有了從南方象山、岱山、慈溪、蘇州到北方連云港、膠南、黃縣、鹽山、秦皇島這么多徐福故事發生地和起航港,如2007年11月才成立徐福研究會的浙江象山縣發現了徐福的“隱跡”等。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遂之瑯琊”,徐福沒有露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北至瑯琊”,徐福巧妙解釋了“終不得藥”的理由,并打動秦始皇親自下海為徐福第二次東渡打通海路。

    二、《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并海上,北至瑯琊。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愿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才見巨魚,射殺一魚,遂并海西。”太史公這段話,第一層意思是徐福與秦始皇第二次在瑯琊見面,徐福要匯報這十年的工作,解釋“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的原因,求得秦始皇的理解與支持,這是最最重要的。把原因說透,把理由找足,還要把秦始皇引導到自己尋找到的理想起航地去,這才是徐福的目的。此時的秦始皇也非十年前的秦始皇,幾經折騰,身心疲憊,況且這次出巡還有躲災的意思。如果說上次派徐福入海求仙可能還有探索海疆的目的,那么這次則是求仙藥更為急迫一些,徐福足智多謀,抓住了秦始皇的心理變化,所以一說就通,一拍即合。秦始皇跟著徐福就從瑯琊下海繼續北上了,這同時也說明瑯琊經過上次出航失敗已經不是徐福心目中的理想起航港了。第二層意思說明了徐福東渡的成功起航地,徐福把秦始皇引到之罘沿海,因為“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其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這里是海市蜃樓的發生地,也是燕齊特別是齊方士的聚集地,當然也在徐福家鄉的附近,徐福熟悉情況,經過十年的考察徐福還是把起航地選擇在黃、腄沿海。這里雖然是縣一級,但這里曾是東萊古國地,在齊國時漁、鹽、鐵、糧發達,靠近黃河營古港的冶基村為古萊子國冶鐵基地。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冶鐵技術極有可能是萊夷人發明的,先秦時鐵字的結構是左“金”右“夷”,意為萊夷人冶鐵。現龍口市冶基村,是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馬儀先生的故里。徐福在這里就近打造船需鐵器和農耕工具,籌集糧草,征調百工巧匠。膠東北部沿海海上與遼東、朝鮮民間早有往來,很多漁民、商人走過這條航路,這里也有“起于黃、腄”的秦軍運糧船隊,現成的黃河營古港、之罘古港完全可以容納龐大的東渡船隊。借用秦軍運糧船隊從河北千童城把先期集結的童男女轉運到黃、腄,千童暫住登瀛村,擇吉日從登瀛門出發。待秦始皇射殺大鮫魚、心滿意足地沿著海岸西行后,正值春天季風時節,徐福船隊揚帆東渡,沿廟島群島抵遼東半島,順朝鮮半島西岸南行,在濟州島休整,躲過海風、海流,渡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 
       
    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秦始皇大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為亂者十室而六。”這是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的八公之一伍被向劉安進言分析秦朝得失時說的一段話,大意是由于這么多的童男女和百工隨徐福走了沒有回來,又增加了十分之一的百姓對朝廷不滿。我認為是秦始皇“遂并海西”的補記,也是徐福第二次東渡成功的結果反饋,而不是第三次東渡。因為秦始皇很快死于西歸途中的沙丘宮,沙丘政變實際上斷絕了徐福的回歸之路,但是民間的這條航路始終是暢通的,秦朝的變故和徐福船隊的消息是可以傳遞的。“尤敬鬼神之杞”的漢武帝八巡膠東,甚至把女兒嫁給了方士欒大。淮南王也喜修道煉丹,雖煉丹不成,卻意外煉成了豆腐而成為豆腐鼻祖。太史公為漢武帝臣,與劉安同時代,此時距徐福東渡不過半個多世紀,夾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里用伍被的口說出了徐福一行的行蹤,也是對前文的呼應與交代。

    三、徐福把紡織術傳到了日本,被尊為“紡織神”

    日本八丈島有一個黃八丈的徐福傳說,傳說好似中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真是令人好感動。說的是一首民謠:“南風吹、南風吹,大家都到海邊來,紅帶草鞋一字排。”說徐福一行在紀州熊野登陸后,派1000名童男童女乘船北上登上了八丈島,尋找長生不老藥。若男女在一島同住,恐海神怪罪,不賜神藥,于是男女分開,童女住在八丈島上,童男住在八丈島南面約70公里的沖之島上安營扎寨。每年春季,當南風吹起時,住在沖之島的童男們才能渡到八丈島與童女相聚,而童女們早已編好了紅帶草鞋一字排在海灘上,等待童男們上岸穿用。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是1781年編寫的《伊豆海島風土記》和1791年刊印的《南方海島志》介紹的。近藤富藏編著的《八丈寶記》中載,“中國秦始皇時代,方術士徐福……來到沖之島,開墾土地,發展事業,男子從事漁業,女子養蠶,子孫繁衍至三千余戶”。用黃、樺、黑三色編成條紋或格子的黃八丈聞名于世,開始編織的年代不詳,而在《八丈寶記》中有關于八丈緋緞的詢問記錄:“綢織(絲綢)是第一次,也沒有上納這樣的事。”

   日本九州的佐賀縣也是傳說中的徐福登陸地,遺跡比較集中,據傳徐福以浮杯為導航抵有明海在諸富町上陸,向金立山進發途中,因道路異常險惡,遂將帶來的千匹綢絹布鋪在道上,“千布村”的地名保留至今。金立山神社有50年一次的“徐福大祭”,新宮市、熊野市有“徐福萬燈祭”、“花火大會”。徐福東渡日本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不僅帶去了養蠶紡織術,而且還有農耕、冶煉、醫藥、建筑、貨幣、宗教、文字、武術等先進技術以及秦朝高度發展的造船、航海技術和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使日本列島徘徊了數千年之久的繩紋時代迅速進化到彌生時代,所以世世代代的日本人民把徐福當“神”來祭祀,奉為“農耕神”、“紡織神”、“醫藥神”,稱之為“彌生文化的旗手”。徐福開創了中日友好之源,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也是中國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者。【原標題:徐福: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啟者】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膠東在線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