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渡先驅——徐福
2012/5/4 9:50: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徐福,字君房,又稱徐巿,具體生卒年不詳,生于秦統一中國前的齊國(今山東龍口),是當地有名的方士。為躲避秦始皇的暴政,徐福以求仙藥為名東渡日本,在九州島等地向日本土著居民傳播秦朝先進的農耕知識、手工業技術及文化。二千二百多年以來,徐福作為中日兩國交往的開創者,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
仙境仙藥 引君入勝
從上古時代開始,由于人們對自然知識的缺乏和對長壽的渴望,中國逐漸形成昆侖和蓬萊兩大神話系統。昆侖神話最早起源于中國西部,傳到東方以后,在齊、燕等沿海地區逐漸演變為蓬萊神話系統。《海內十洲記》、《史記•封禪書》、《列子•湯問》、《拾遺記》等古籍中都有蓬萊山上有長生不老之仙藥的記載。
宣揚蓬萊神話的人大多是方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不少地方如齊、燕一帶就出現了大批“方術”、“方技”之士。方士們利用鄒衍的“大九州”說,宣揚***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仙藥。他們還利用五行轉化的理論和悠久無限的時空觀念,創造了冶煉丹藥、延年益壽的學說,長期從事占星、卜筮、占夢、煉丹和祈禳等活動。占星,即以觀察天象的變化來預測人事的吉兇;占夢,也就是依據夢中所見之事來附會人事的吉兇;煉丹,即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石以為金丹;祈禳,為行祈福禳災的儀式。經過發展演變,逐漸形成方士之學。
方士們對蓬萊神話及長生理念的大肆宣傳,使得歷代君王對長生不老的渴望愈發強烈,紛紛派人到海中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春秋時期,“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說苑•正諫篇》)!妒酚•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全國的皇帝,一心想長生不死,神威百代,永遠享受其開創的萬世之基業,可是他的身體本來就不十分強健,加之年齡不斷增大,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所以蓬萊山上有長生藥的神話,對秦始皇產了巨大的吸引力。統一全國后,秦始皇曾多次巡視山東沿海地區。除向全國“以示強威,服海內”,宣揚他統一四海的功德,鞏固中央集權以外,他東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找蓬萊山等“三神山”,求取長生不老仙藥,以便永遠統治中國。
社會上層特別是君王們對仙境的向往和對長生不老的渴求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方士的社會地位和身價,成了當時含金量很高的謀生手段,所以,社會上出現了大批方士。生于齊地的徐福,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掌握醫藥、煉丹、航海等技術,且同情百姓,樂于助人,在沿海一帶民眾中享有很高聲譽。到戰國末年,已成為齊國方士中的杰出代表,因此也就成了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最佳人選。
明求仙藥 暗渡扶桑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占有了全部的社會財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為維護其統治,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暴政。當時賦稅征收非常苛刻。僅正稅就有田租和口賦,田租征收糧食等,口賦征收銅錢。原定地租為農民收獲物的十分之一,但實際征收起來,卻往往大大超過規定,有時甚至達到“泰半之賦”。人民群眾常年辛勤耕作,卻“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漢書•食貨志上》)。秦始皇還動用了多達七十萬人力和大量物力,建造了七百多所宮殿,修建了驪山陵墓。同時又役使數十萬人,修筑長城,戍守五嶺,致使大批青壯年脫離農業勞動。據統計,秦朝當時約有兩千萬人口,而服兵役和徭役的就多達二百二十萬,占總人數的10%還多。為了防范人民群眾的反抗,秦朝還制定了殘酷的刑罰,各級官吏以殺戮人民為能事。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人民群眾搖手觸禁,動輒陷刑,輕則判刑,重則處死。另外,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極大地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面對這種黑暗的統治,不少人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的暴政;更多的人則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躲避暴政,沿海地區的民眾開始大批向***遷移。徐福痛恨秦始皇的暴政,卻無法與之抗拒。想遠走***,但僅憑個人力量又無法辦到。經過反復考慮,徐福認識到只有采取合法手段,獲得政府的支持與幫助,才能暢通無阻地實現自己遠行***的理想。恰逢秦始皇熱衷于到***尋找仙山、仙藥,這就給了徐福遠渡***,躲避暴政的機會。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東巡山東,在泰山舉行完封禪大典后,率領群臣經歷下(今山東濟南)和齊故都臨淄(今山東臨淄),沿著渤海南岸東行至黃縣(今山東龍口)。在黃縣停留期間,徐福得到秦始皇的召見,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萊山,祭月神。不久,秦始皇一行人離開黃縣,到達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今山東榮成境內)。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又登上了芝罘島(今山東芝罘區境內);接著向南到達了瑯琊山,在那里停留了三個月,并從別處遷來三萬戶人口到此地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同時,秦始皇又命人修筑瑯琊臺,立石刻字,歌頌功德,表明自己因如愿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
這時,為了迎合秦始皇長生不老、永做皇帝的夢想,徐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宮殿中住著許多仙人,還珍藏著一種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奇藥,他愿意前去求取并獻給皇帝。秦始皇正盼望有朝一日能服上這種仙藥,永遠統治中國,于是便欣然同意,派徐福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蓬萊神話只不過是方士們從海市蜃樓的幻影中受到啟發,虛構出來的齊國神話而已。無論經歷多少年,無論花費多少財物,結果必定是一無所獲。面對秦始皇愈演愈烈的暴行,特別是發生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被全部坑殺于咸陽的“焚書坑儒”事件之后,徐福十分驚恐。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再次東巡。徐福怕沒找到仙藥被怪罪,就謊稱:“蓬萊山的仙藥本來是可以找到的,但航海中常常受到大鯊魚的騷擾,所以無法接近此山。希望皇帝選派一些善于射箭的人,同我們一起前往。遇有鯊魚,可以使用連續發射的弓弩。”恰巧不久前秦始皇作了一個與海神交戰的夢,海神的形狀好像人。占夢的博士圓夢時說:“海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魚、蛟龍做偵探,F在皇帝祭祀周到且態度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我們應當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秦始皇于是下令,入海的人都必須攜帶捕大魚的工具,并親自佩帶裝有機關的弓弩去等候大魚的出現。從瑯琊向北一直航行到榮成山,都不曾遇見徐福所說的大鯊魚。幸好到達芝罘時射死了一條大魚,徐福和博士們才保住了性命。
秦始皇求仙心切,射殺大魚后再次派徐福入海求仙。徐福派人在海上轉了轉,回來向秦始皇報告說:“臣在東海中見到了海神,獻上禮物后向他求取仙藥,海神卻說:‘秦王的禮太 薄,不能帶走長生不老之藥,但你們可以參觀一下。’隨即帶著臣向東南行至蓬萊山,見到了一座靈芝生成的宮殿,宮中住著許多仙人,個個健康長壽,光彩照人。于是臣再拜問道:‘應當獻給您什么樣的禮物,才能得到仙藥呢?’海神說:‘大批的良家童男童女,再加上各種工匠用具。’”秦始皇聽了徐福的描述后,大為高興,隨即給徐福派遣了三千童男童女,還有五谷和百工等,再次支持他去東海中尋求仙藥。
徐福心里明白,要逃避***,長期生活下去,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童男童女是繁衍人口所必需的,五谷是維持生活的保證,百工是發展生產必備的力量。這些東西出海時必須全部帶足,但直接提出來怕秦始皇發覺他的意圖,于是以海神提出的要求為借口,不僅掩蓋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使秦始皇龍顏大悅,慷慨地答應了這些要求。至此,出洋過海所必需的武裝力量,“大船、連弩、弓箭手”,發展生產解決衣食所必需的“五谷”、“百工”,繁衍人口的“童男童女”等,都以入海求仙為名,巧妙地準備停當。
準備充分后,徐福率帶領船隊從他的家鄉———徐鄉北海岸的黃河營古港揚帆出發。船隊離港之后駛向廟島群島南端的南長山島,再逐島北上橫渡渤海海峽,抵達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沿遼東半島南海岸東航至鴨綠江入?,然后沿朝鮮半島西海岸南行到韓國濟州島(曾在濟州島上做過停留,留下了朝天浦、漢拿山等許多活動遺跡),最后渡過對馬海峽到達日本的北九州,從此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徐福泛海東渡,客觀上促進了日本和朝鮮半島的進步與發展,擴大了中國在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及其附近的影響,對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徐福東渡,把當時山東半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習俗文化傳入日本。徐福等人到達日本后,隨行的農業水利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會了日本人使用鐵制農具開荒種地、選種耕種、澆水施肥、鋤草松土,幫助他們興修水利,以便抗旱排澇、灌溉農田、種植水稻。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日本原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也有了剩余。日本人開始從漁獵采集經濟進入農耕經濟,由高山森林向平原地區遷徙,由游牧生活發展為定居生活。
農業的發展、糧食的剩余,加快了日本原始社會的瓦解。隨行的“百工”積極傳授紡織、冶鐵、木器加工等知識,使日本的手工業迅速興起并得以發展。紡織、冶鐵、木器加工等各行業的專業勞動者相繼出現。這些手工業者,把自己的商品帶到市場上,通過等價交換來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商品經濟最終導致了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出現,日本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
秦時,中國絲織業和紡織技術都很發達。到達日本后,徐福等人向當地的土著居民傳授植桑養蠶知識,使他們很快掌握了抽絲紡線、染色織布等技術。這就解決了長期困擾日本人民的穿衣問題,促使古代日本較早地進入了服飾文明時期。
“百工”中醫術高明的中醫師,以及其中的采藥制藥能手,利用當地豐富的草藥資源,進行藥物的采集和炮制,熱心為當地的土著居民醫病療傷,傳授中國先進的醫學知識,解決了長期以來古代日本缺醫少藥的局面。
徐福等人將中國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傳給了當地的居民,日本古代的造船業和航海業,憑借外力的幫助,迅速發展起來。他們用大船進行遠海航行,小船從事近海捕撈,不僅使古 代日本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得以加強,并且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徐福等人在同當地居民共同勞動、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把自己原有的風俗習慣帶給了日本居民,二者逐漸形成相近的愛好和相近的習俗。例如當時的齊國是有名的茶國,有種茶、飲茶的習慣。徐福把這一文化帶到了日本,逐漸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在古代日本,人名、地名的起法與中國古代相似。有的甚至連名稱都一樣,讀音也相同,如富山又稱蓬萊山,大黑島又稱蓬萊島等。深受中、日兩國人民喜愛的蘭花,就是由徐福帶去的。先秦前后的中國人,有坐、立或跪的習慣,吃飯用矮腿桌,徐福把這些習慣帶到日本后,日本人代代相傳并沿襲至今。
作為方士,徐福東渡日本后,將方士的功能一顯無余。久而久之,受其影響的日本人民,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他們認為山河海都有神,自然和祖先成為日本人民信仰的神靈。在古代中國,方士的雜說及思想意識在東漢末年一統為道教;而在日本,則逐漸歸一為神道教。在許多方面,二者有相似之處,從這里可以看出徐福東渡對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
徐福東渡,開創了中日交往的嶄新篇章,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日本人民把給他們祖先傳播華夏文明的徐福當做“神”來祭祀,稱他為“彌生文化的旗手”。從14世紀起,日本文獻開始記載徐福東渡的去向,很多日本人認為徐福到達了自己的國家,并帶來了先進的文明。1339年出版的日本古籍《神皇正統記》,其孝靈天皇曾這樣記述道:“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長生不死之藥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國之五帝三王遺書,始皇乃悉送之。”此后,徐福逐漸成傳奇人物,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醫藥神、桑繭神而予以祠祀。如今,日本許多地方都存有徐福遺跡,其中年代較早的遺跡出現在熊野。在日本佐賀市北面的金立山,建有金立神社,社中以徐福為主祭神。在佐賀與福岡縣交界的諸福町,存有“徐福登陸地”和“徐福洗手處”等遺跡。日本愛知縣也分布著一些徐福舊跡,其中名古屋市有熱田神宮,又稱小蓬萊。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有尾崎神社,社中奉徐福為祖神。
徐福東渡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徐福東渡比唐朝鑒真東渡日本早九百多年,比鄭和下西洋早一千六百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一千七百多年。這一雄偉壯舉雖然航程不長,但在秦朝那樣遙遠的古代,在航海物資、技術條件非常落后的情況下,徐福東渡無論是在時間、規模、目的、方式上,還是在航海、探險、膽識、精神上都是哥倫布所不能比擬的。徐福東渡,把中華民族認識海洋、駕馭海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十幾個世紀,為世界文明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徐福東渡雖然名為求仙,實際上則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內陸文明向大海文明切入和跨越的嘗試,是一次采用和平方式將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經濟文化發展較為落后地區傳播的壯舉;謴托旄T谥腥A文明史、東亞發展史、世界航海探險史上的地位,深入挖掘其歷史價值,是十分必要的!驹瓨祟}:東渡先驅——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原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