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400多年歷史的馬鞍山護國寶塔
位于戒臺寺西側的馬鞍山,作為旅游景點并不算知名,卻在明清古籍中被屢屢提及,如“馬鞍山在房山縣西北六十里,以形似名,上有龐涓洞。”([清]《天府廣記》)。“山屬房山縣境,然戒壇屬宛平,京師人但呼戒壇山,山有孫臏、龐涓二洞。”([明]《長安客話》)。這里讓人既感興趣又生疑惑的就是孫龐二洞。孫臏為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龐涓是魏國的大將,他倆活動范圍在當今山東、河南一帶。即使兩人同師鬼谷子時曾以洞為居,那也是在陜西扶風或河南淇縣山中。難道孫、龐二人也到過千里之外的燕地?帶著些許好奇與疑問,我們一行四人踏上了馬鞍山探洞之旅。
車停戒臺寺門前,我們沿寺院墻外的一條土路向西面的山上走去。先過一個山口,再行約200米就來到山腰的一處山洞前。
但見石砌門窗封住洞口,一進洞便是一個足有百平方米的大廳,地面平整,四壁黝黑,鐘乳高懸。這同古籍所述:“龐涓洞兩壁皆石乳”一致。據古籍所載,相傳此洞與永定河相通,有人為了驗證,投狗入洞,果從永定河出。
出了洞口發現左側土臺上是一座5米高的石塔,11層,刻有佛像88尊。這不正是《日下舊聞考》(清)提到的建于明嘉靖年間的馬鞍山護國寶塔嗎?此塔應是龐涓洞的明證,書上說,塔在太古化陽洞左,“太古洞即化陽洞,亦名龐涓洞”。
離開龐涓洞西走不遠,就可見并排著的兩個小山洞。半人多高,深不過四五米,須彎腰而入。這難道就是孫臏洞?太寒酸了吧。古書既有“孫臏洞僅一斗室”的說法,那大概便是了。兩洞對比,差別極大。倒是對應了孫、龐二人拜師鬼谷子時一個卑微低下、一個高傲自大的身份。
孫、龐二洞算是找到了,然而能夠證明孫、龐二人來過此地的遺跡卻一個沒有。我們再翻古書才有了新的發現,原來早有古人對龐涓洞、孫臏洞的真偽提出了懷疑并作了考證。其一,二洞的由來是將“山下枯澗為馬陵川”,“誤以馬鞍山為馬陵”,“相互謬也”。馬陵是當年孫臏設計使齊軍大敗龐涓所率魏軍之地,現為河南范縣西南,是平原而不是山地。而孫、龐拜師鬼谷子的求學之地與齊魏兩軍交戰之地原本就不在一處。其二,是誤將孫臏當燕人。“然臏故燕人,房山上樂村,有孫臏墓,碑志存焉”。對明代史書上的這一記載,清康熙年間的房山縣令羅在公專程去實地考證。他發現,所謂“孫臏墓”其實是唐將軍孫士林之墓,只因碑文中有贊譽善用兵的孫將軍為孫臏后人的字樣,才誤作孫臏墓。
交通小貼示
乘車可從蘋果園站坐931路或948路到戒臺寺;自駕車走西五環從衙門口橋轉向京原路(108國道)行10多公里即到戒臺寺。
若想登頂極樂峰,出極樂洞北行不遠可見左側石壁上鑿出的臺階,須攀爬上去,再經一段鯉魚背式的山脊,可達頂峰。極樂峰是馬鞍山雙峰中的一個,若還想登上另一峰,則須返回極樂洞出南天門,下到觀音像處,沿小路轉上對面山方可登頂。
難得一見巖洞群
龐涓洞作為龐涓的居所并非真實,然而它作為古代的一座石窟寺卻是真的。龐涓洞即太古化陽洞,原本洞外還建有觀音殿,洞內塑有觀音像,所以也稱大觀音洞。建寺時間至少可追溯到明代。
其實像龐涓洞這樣的石窟寺在馬鞍山不止一處。馬鞍山為石灰巖山體,億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眾多的天然巖洞。不知從何時起,戒臺寺的一部分高僧來此修煉,依窟建寺,最多時建起20多座,形成京郊難得一見的石窟寺群。可以想像一下,當年馬鞍山麓的一派佛教盛景:香煙環繞、鐘聲陣陣、誦經之聲不絕于耳。如今卻只能從石窟內外的殘垣斷壁、尚存的石井、石碑、佛龕、佛像、摩巖石刻上解讀石窟寺的信息了。
沿龐涓洞、孫臏洞西行,過一殘存的山門,便是朝陽三慧洞。至三慧洞道分兩岔,上行可通極樂洞和極樂峰。我們穿過一座名為南天門的高大山門,就來到一處懸崖峭壁間的小平臺上。這無疑是極樂洞的所在地。極樂洞在整個巖洞群中地勢最高、位置偏西且洞口朝東,洞體向西延伸。古代佛家想必是把此洞看做了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入口,故起名極樂洞。洞口南側崖壁上有一摩巖碑刻,為明萬歷年間極樂洞住持明信和尚的撰文。
一路走下來,才知道馬鞍山麓竟散落著如此多的古跡。離去時聽說這里正在修建極樂峰景區,但愿景區的建立能夠使石窟寺群得以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原標題:尋找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