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的一片心
2012/5/4 10:40:05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擾亂天下者乃儒者和俠者,《韓非子》道。蓋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然自漢帝國奉儒學為國教后,儒者就被納入了體制。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曾言及學士(儒者)多為世所稱。在世間屢掀風波,向來遭受譏諷的儒者,曾幾何時又為世人所譽了。其后兩千年間,儒一直為統(tǒng)治階層效力,如同墓石般管束、壓制著那些蠢蠢欲動者。唯有俠者在孤軍奮斗,繼續(xù)動搖這個世間。儒,安穩(wěn)沉靜了下來,俠,依然是世道變動的誘因。
哪怕世間古水不波,一旦壓迫過重,民眾不堪忍受時,人心就會熱切思慕起俠者。世間亂起,俠者名揚。
可是,提及任俠,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里的惡徒,而嫌惡之情頓生。俠者乃是為他人而不顧己身安危者。電影里的惡徒揮舞著刀匕,拎甩著***,圍繞著賭場等其他亂七八糟的權益你爭我奪,一心為了自己團伙的利益,萬不可稱之為任俠,這種人是賭徒、無賴,中國話里通常叫作“流氓”。
提及刺客,人們就會想到死于兩千兩百年前的荊軻,他是衛(wèi)人。衛(wèi)國乃大國之后,始祖是周武王之弟康叔。領土是今天的河南省北部,所謂中原腹地;文化自然發(fā)達,國民也為國家自豪。衛(wèi)國最初的國都朝歌是殷墟之地,可說是中國文明的發(fā)祥地。后來遷都帝丘。
《詩經》記載了幾首遠嫁他國的衛(wèi)女深深思念故國詠唱的詩歌,如:有懷于衛(wèi),靡日不思。對故國思念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衛(wèi)國可謂“思鄉(xiāng)之國”。
可惜,衛(wèi)國到了戰(zhàn)國時代就衰落了,而到了荊軻所在的戰(zhàn)國末期,淪為了魏國的屬國。公元前二四二年,魏國也被秦王政所滅。秦國之所以變強,乃拜戰(zhàn)國初期的商鞅改革政治,謀富國強兵所賜。商鞅本非秦人,而是衛(wèi)國人。
“野蠻將戰(zhàn)勝文明么……”荊軻仰天喃喃自語,不久他就離開了衛(wèi)國,周游各國。荊軻幼時好讀書,信文明,然而文明在武力面前土崩瓦解的好戲卻在一幕幕上演。在文明與武力之間,荊軻左右為難。起初,他認為“欲守護、恢復文明,只有用敵人的武器來反擊”。所謂敵人泛指野蠻性,具體指“秦國”。武器多種多樣,荊軻認定是“擊劍”。他著了魔似的練劍,周游各國也即是在找人切磋砥礪劍術。一聽說哪里有劍術高明之士,他就不遠千里前往拜訪,厚禮求教。久而久之,荊軻對擊劍懷疑起來。
他在趙國榆次(今山西省陽曲附近)一帶游歷時,拜訪了當?shù)氐膭πg大家蓋聶。荊軻照例向蓋聶討教劍術,不過,在兩人切磋前,荊軻傾吐了一直以來的疑問:“以一劍殺十敵固是極高明之劍技,然兩軍交戰(zhàn),搏殺之士多達上萬乃至數(shù)十萬之眾,一劍之威又有幾何?”聞此,蓋聶勃然色變,雖名人,亦有氣量狹隘者,《史記》如此記載——“蓋聶怒而目之。”
“胡說!”,蓋聶喝道,他雙眼通紅,狠狠瞪視荊軻。見此,荊軻垂首默默離席而去。蓋聶的弟子從旁勸道:“師傅,要喊荊軻回來么,聽說他付了三兩黃金給晉陽的劍客呢。”“嗯,喊他回來也無不可。不過,怕是他已離開此地了吧,誰讓吾沒給他好臉色呢。”蓋聶答道。
果如其言,荊軻業(yè)已退了旅舍,乘馬車離開了榆次城。【原標題:荊軻的一片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老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