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鐘繇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出身于東漢望族,祖先數世均以德行著稱。曾祖父鐘皓 “溫良篤慎,博學詩律,教授門生千有余人”,祖父鐘迪因黨錮之禍而終身沒有做官。父親早亡,由叔父鐘瑜撫養成人。
鐘繇追隨曹操,獻計獻策,深得曹操重用,因屢立奇功,被拜為御史中丞,又遷侍中、尚書仆射,并被封為東武亭侯,后來又被任命為前軍師。對曹魏統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220年魏國建立,曹丕任命鐘繇為大理寺卿,后升為相國,廷尉,進封為崇高鄉侯。旋又遷職太尉,改封平陽鄉侯。曹丕曾對左右大臣稱贊鐘繇及司徒華歆、司空王朗說:“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曹丕還曾賜給鐘繇“五熟釜”,而且親自作鉻文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于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師,楷茲度矩。”
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鐘繇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達到一千八百戶,并遷為太傅。可見曹氏對鐘繇極為重視。鐘繇晚年因膝關節疾病,朝拜皇帝甚為不便,明帝曹睿便讓鐘繇入朝時免去拜禮。由此還首開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
鐘繇逝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終年七十九歲。死時曹魏明帝穿孝衣憑吊,并謚之為成候,下詔贊其“功高德茂。”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所謂“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
鐘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么為臨摹本,要么系偽書。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鐘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鐘繇書法的情況。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作為書法家,鐘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于后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鐘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有鐘繇大致相同的話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以自然狀書勢,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范疇。
衛恒《四體書勢•隸勢》載鐘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郁勞云市”,此語見于《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鐘繇之后,許多書法家竟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后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鐘論之要。
總之,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對中國文字與書法由隸書簡化為楷書有重大貢獻和影響,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并稱“鐘王”。
其長子鐘毓,為魏御史中丞,廷尉;次子鐘會,為魏國名將。【原標題:楷書鼻祖、三國魏大臣書法家鐘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