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書畫家巡禮系列之鐘繇
2012/4/24 15:22: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并為三公,有二子:鐘毓、鐘會。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據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并稱為“鐘王”。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作為書法家,鐘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于后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鐘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有鐘繇大致相同的話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來論述書法藝術,指書法藝術中存在的自然之氣,把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于書法創作中,可以達到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于筆端的境界。正因這種創造與太自然之鐘靈毓秀氣脈相通,故謂“非凡庸所知”。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以自然狀書勢,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范疇。
衛恒《四體書勢•隸勢》載鐘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郁勞云市”,此語見于《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鐘繇之后,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后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鐘論之要。
總之,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原標題:三國書畫家巡禮系列之鐘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國家水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