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非因才
2012/10/30 17:19: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江郎才盡”中,含有深邃的文學審美內涵。江郎并非才盡,才盡是終極結果,另有更為深刻的肇因。
江郎真名江淹,生于444年,卒于505年,濟陽考城(即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南朝梁代文學家。代表作是抒情小賦《恨賦》、《別賦》。他官運好,歷仕宋、齊、梁三朝,到梁武帝時,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侯。
河南省蘭考縣土地含沙量大,自古就不富裕。江淹出身孤寒,但沉靜好學。年紀輕輕就以文章寫得漂亮而聞名于時,人稱江郎。但是,曇花一現,電光一閃,之后,他就沉落了。當時流傳一種說法,說江淹做過兩個夢:一次夢見西晉詩人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江淹就把剩下的錦緞還給了張協,從此再寫不出像樣的賦了。另一次是夢見郭璞對他說:“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江淹就取出五色筆還給了郭璞,從此就寫不出好詩了。
這兩個夢,可能是江淹為了找托詞遮羞,自己虛構的。我們試想,能寫出《別賦》、《恨賦》這樣千古名篇的才子,忽然寫不出好詩文了,身份又是高官,他得找個下臺階的理由呀!編兩個夢的辦法真是絕妙,因為不需要旁證。
真實的理由其實非常簡單明朗。當年江淹離鄉背井,遠出謀生,依那時的交通狀況,無疑是生離死別,少年人的痛苦刻骨銘心,他的《別賦》開端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至今讀來仍然能令我們震撼。然后他用了那么多清辭麗句,鋪采摘文,反復敘寫離別的悲痛,末尾竟說離別“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云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云之稱,辯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乎!”閱讀至此,真是“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感人淚下。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縱是屈原、宋玉再生,也寫不出來這種文章。
然而,江淹當大官了。這時候,他有權有勢又有錢,當然能讀到更多的好書了,文學修養也更高了。但此時,江淹住著高門豪宅,家人團聚,妻妾成群,奴仆簇擁,鐘鳴鼎食,他哪里還有什么恨,什么悲,什么憂愁,除了歌頌皇恩浩蕩,風花雪月,他還能寫什么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寫過幾萬首詩,卻一句也沒留在詩歌史上,全是垃圾,就是“江郎才盡”的最好注腳。此時的江郎,縱有生花妙筆,也只能無病呻吟了。摘自《文史天地》【原標題:“江郎才盡”非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