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去紂與"仁參箕比"之說
2012/4/27 10:32: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微子,商末朝歌人,本名開,漢時稱啟。因其封國名微,爵位為子,故稱微子。他是商王帝乙之長子,紂王庶兄,世稱卿士。他雖聰樸,但寡斷。長大后遇事不能自決。
商末,紂王“淫亂于政”。微子多次親諫紂王,勸其關心朝政。紂認為自己“有命在天”,不采納。微子看“紂終不可諫”,想以死決別紂王。但真死時,又有猶豫,便謀于太師箕子、少師比干。太師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此言,便遠離紂王而走微,“微”是微子的封國,原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后微子又遷到山東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稱為“微”。
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軍門,肉袒面縛(袒露上身,雙手捆縛于背后),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跪在地上把膝蓋當腳走路),向武王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周武王見狀聽言,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約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殺武祿父,命微子代殷后,封其國于宋,即今商丘一帶。從此,微子成為宋國國君,成為殷的宗祀人。
宋始祖微子壽終后,葬于今山東微山湖微山島西北部高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中間主碑上有漢代匡衡“殷微子墓”,橫額為“仁參箕比”四字,“箕”指箕子、“比”指比干。孔子將“微子”與“箕子”、“比干”同稱“三仁”。【原標題:微子去紂與"仁參箕比"之說】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