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百家姓之湯姓:商朝開國君王商湯之后裔
2012/4/27 10:41: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孫家集街道湯家村位于街道中部偏東,距離街道駐地5公里,有居民近 200戶,人數有800余口,有湯、李、馮、唐、孫、姜、付、王等姓氏。多年來,各姓氏和睦相處,村莊經濟發展迅速,村民安居樂業。
相傳,元朝時期就有此村,湯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始祖湯處仁由河北棗強遷居壽光城南,后勤勤懇懇,遂成大戶,后以姓氏命名湯家村。3月 18日,記者來到湯家村,湯氏后世族 人湯明山、湯秉正翻閱2007年新編族譜,為記者講述了湯姓在我市的概況。
遠祖商湯為商朝開國之君
“天下的湯姓是一家,只要是姓湯,就多是商湯的后代,有‘三千年前是一家’之說,我們的家世淵源可遠 遠 追 溯 到 五 千 年 前 的 黃 帝 軒 轅氏。”據介紹,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生二子:長為玄囂,即為青陽;次為昌意,封在若水。黃帝死 后 , 昌 意 之 子 高 陽 立 , 即 為 顓頊。顓頊死后,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娶簡狄為妻生契,契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賜姓。
湯明山告訴記者:“譜書記載湯氏,系出子姓,溯源商朝,商湯后裔。有契的十四世孫,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蕩不安,他見其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之后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商湯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奴隸制國家商朝,定都于亳,定國號為商。其后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即為河南湯氏。商湯乃殷商開國之君,即成湯擁有天下后之號。商湯傳位至帝辛時,朝政日衰,終被周武王所滅。”
商都多遷湯氏遍布全國
湯明山告訴記者,曾有史料記載,因湯姓系承于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在今河南省境內。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后有多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于亳 (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南);至仲丁時,遷都于囂;河稟甲時,遷都于相;祖乙初時,遷都于耿;后再遷都于邢;至盤庚,定都于殷,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直到紂亡,至此湯氏在商代就遍布于全國各地。
秦漢之際,湯姓卻主要以古時的中山和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榮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大多來自此地。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 (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 (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湯姓將佐自光州固始 (今屬河南)隨從前往,在福建定居。
宋代,湯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時有秋浦 (今安徽貴池) 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名諱,改姓名為湯悅。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廣西者。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以后再由臺灣遷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國、澳洲等地。
先祖湯處仁自河北棗強遷壽
“我們湯家村的湯姓始祖是湯處仁,明朝洪武年間由河北棗強遷來,至今繁衍二十四世。”湯氏族譜譜序記載,先祖初遷壽光時,在距湯家村四里的岳寺李村西北居住,后有祖墓在 該村東北角處,占地六余畝,祖墳七八十個,后才遷居湯家村,繁衍生息。
記者了解到,湯氏先祖湯處仁遷居壽光后,勤懇勞作,家業漸興,后生有三子,長子湯學稼,次子湯學圃,均居住在湯家村,三子湯學穡,其后人遷居湯家埠與南劉村。“多年來,鄉里都流傳著‘湯五莊’的一個典故,就是我們先祖來壽光后,其后人分遷湯家、湯家埠、南劉、馮家莊子、樓子李等五村。”湯明山說,他們湯氏家族在我市主要分布在這五個村莊,其分支有北東南三大分支,湯處仁長子湯學稼住湯家村為北支,次子湯學圃也居湯家村為東支,三子湯學穡后人住湯家埠與南劉村是為南支。多年來,為家族長遠發展,各分支家族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人才輩出分布全市十余村
在六百多年里,湯氏族人雖多以農耕為主,但也多有讀書人。在漫長的歲月里,湯氏家族名人志士層出不窮,其中,十二世湯書田考中清朝時期舉人,做過清朝縣官,其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期間勤政愛民;十五世湯生汶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及現代軍隊建設中,功勛卓著,曾在濟南軍區后勤部任職。湯生堂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升至師參謀,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湯生學為團級干部,三人為兄弟,有“一門三英” 之佳話。
另外,十六世族人湯立增,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升為正師級干部。湯東征在北海艦隊曾擔任正師級干部,為海軍建設作出了貢獻,受到過國家領導的接見。十五世湯明義任海軍海洋學院教授,為海洋科學研究作出了貢獻。近年來,湯氏族人多有考上研究生者,顯示了湯氏家族的繁榮興旺。
“我市境內湯家埠、南劉、延慶寺村、西關、石門董以及化龍鎮的高家村皆有我們湯氏族人的后裔。在昌樂、青州等地也有遷居者。”據介紹,清末民國時期,有湯氏族人為了生計遷居吉林、黑龍江。隨著社會發展,近年來在濟南、青島、北京等多個大城市也有湯氏后人。
關于湯姓得姓另有他說
“雖然湯氏族人多以商湯之后為榮,而關于湯姓的得姓,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自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后簡改為湯氏。據《萬姓統譜》載,春秋時宋國有蕩姓,后去草頭成湯姓。”記者了解到,再有一種說法是出自改姓及少數民族的湯姓,其中宋代有湯悅,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廟諱改姓湯,少數民族滿、侗、蒙、土等族也均有湯姓。
另外,又有說出自子姓,為商末宋國君主偃之后,因避禍改為湯氏。據《史記殷本紀》載,周初,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傳至末代君主偃,于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聯合攻滅,子孫大多以國名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畏禍,又改子姓為湯姓。【原標題:壽光百家姓之湯姓:商朝開國君王商湯之后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壽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