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那么這種痛是什么呢?
年代并不久遠,一個人卻已如同一段歷史一樣,引發(fā)唾沫四飛的爭議。其實,他的人、他的事、他的思想、他的氣節(jié)等,都已成為誰也篡改不了的定數。爭議全在各自的認知不同吧。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叩開長城,揮鞭南下,一群小人牽著一個懦弱的朝代逃亡,一介書生拍案投筆,欲把七尺的身軀投進大廈將傾的政治渦流中力挽狂瀾。一個人改寫不了歷史,一個人挽留不住一個氣數已盡的朝代,如同一個人阻擋不了一個已經在歷史的舞臺上“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王朝。
侯方域的拍案投筆挽留不了明王朝,他的仕或不仕也阻擋不了清帝國,這是誰也無能為力的朝代更迭、歷史進程。我們以此界定一個人晚節(jié)保還是不保,是不是太過輕率?太有點“我以為”了?思考侯方域之前,似乎更應該思考清楚什么叫男兒氣節(jié)。有“復國”之志叫氣節(jié)。舊國無可復,新朝已穩(wěn)固,順應歷史的潮流,這不叫失節(jié)吧?逆歷史而動,像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難道就是一種可倡導的大氣節(jié)、大國魂?是不是還要看看舊國與新朝哪個更得民心?一把尺子想裁量一切,只會出現偏頗。
38歲,雖是壯年,卻不該是壯悔的年齡。在理應年富力強、躊躇滿志的年齡上翻然悔悟,不是壯志凌云,而是壯年而悔,這其中不是一種切膚的痛,又是什么?壯悔有多痛?怕他人能窮極想象的,都只能是一種“盲人摸象”的臆想吧。
事實是,不論世事怎樣評說,侯方域與他的壯悔堂依然靜靜地站立在古城一隅,眺望的目光永遠浸透著一種憂思難消的沉郁……
一朝文章驚海內
被人稱為“侯才子”,侯方域當之無愧。這一點,歸德古城有著不曾淡泊的記憶。
第一個段子,當數“葫蘆詩”。說是侯方域“自幼穎異過人”,是人們公認的“小才子”。一次他逃學到一座廟里玩,幾個在葫蘆架下乘涼的和尚,就刻意攔著讓他做詩。8歲的侯方域并不推脫,狡黠的眼神在葫蘆與和尚的光頭上“溜”過,張口就來:“葫蘆架上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葫蘆碰著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等這邊和尚們明白過來被“戲弄”了,古怪精靈的“小才子”早跑得沒了蹤影。
第二個段子,是說侯方域有著“過目不忘”的超高智商。他少年時曾奉父命去江南買書,買了整整一船的書。歸途中,他每天坐在船頭看書,看一本扔一本,回程未過一半,書已所剩無幾。撐船人越看越納悶,忍不住問他回去如何交代。侯方域拍了拍肚子說,書全都在這里了。果然,他回去后一本本寫出,竟一字不差。
自然,這些多多少少都帶有些“故事”的色彩,它們多半在古城人津津樂道的講述中。不過,在歷史的講述中,“侯才子”的贊譽,同樣不是浪得虛名。
1627年,在地方官萬元吉的倡導下,歸德府的文人名士成立了雪苑社,一時人才濟濟,一度令當初的文壇為之驚嘆。侯方域就位列其中,雖年僅10歲,但他的文章已令人刮目相看。一時間,不少名士們“無不人人引為小友,文名不脛而走”。
之后,隨著年齡、閱歷、學識的增長,侯方域的才華進一步得到展示,時人評價他“朝宗(侯方域字朝宗)天人姿,才大不可囿”、“好言天下大計,為文若不經思,下筆千言立就”。
明崇禎帝即位后,魏忠賢遭誅,此前受到排擠的東林黨人紛紛被起用。當年冬天,11歲的侯方域跟隨重新被啟用的父親侯恂赴京做官。到了京師,經父親安排,侯方域拜在當時著名文人、書法家倪元璐的門下,學習八股文。倪元璐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學生非常喜愛,傳授文法,悉心指導,這對侯方域后來的散文創(chuàng)作影響極大,也使他受益終生。
15歲時,侯方域回家鄉(xiāng)應童子試,府、縣皆為第一。但這位少年并無得意之情,在他看來,這只是實現宏圖大志的第一步,他寫下詩作《蒼鷹》抒懷:“斜日催寒樹,蒼鷹獨野征。飛揚愁歲暮,遲頓為毛輕。自具風霜氣,終非燕雀情。去來須任意,湖海尚孤清。”當時名士蔣鳴玉在侯家做塾師,看到侯方域的詩文,“大驚,以為天才艷發(fā),有不可一世之慨”。于是向自己的所有朋友推薦侯方域的詩文。一時之間,文人名士紛紛為他的文采卓識傾倒。第二年,侯方域回到北京,其間以文會友,結識了復社張溥、吳偉業(yè),幾社名士陳子龍、夏允彝。
17歲時,侯方域代父草擬《屯田奏議》,詳細地分析了明代官屯、軍屯、民屯、商屯等的歷史、現狀和對策,提出考課、信任措施。他廣征博引,洋洋萬余言。但此時明朝大局已危,各種苛捐雜稅讓有田者寧愿乞討他鄉(xiāng)。在這種情況下,屯墾根本無法實施。但一個17歲的少年寫出這樣的經世治國之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此后,侯方域的才名“播譽于公卿間”,“天下爭結交之”,人們將他與漢代張安世、唐代李德裕等相提并論。他也因此由“侯才子”成為“名公子”。
痛煞一個“悔”字
侯方域是一位“才子”,是一位擁得“佳人”仰慕、追隨的經世才子。雖生在“紈绔”之家,但絕不是一位遭人不齒的“紈绔子弟”。他擅長散文,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清人將他與魏禧、汪琬合稱“國初三大家”。
但無論散文,還是詩作,侯方域的文字中不乏憂世之情和用世之志。當年侯恂再赴京師,由太仆寺少卿升為兵部侍郎,再升為戶部尚書。其時明朝內憂外患,弊端盡顯,侯恂欲展抱負而不能,內心十分痛苦。他的經歷和用世思想,深深影響著逐漸成熟的侯方域。賈開宗《侯朝宗本傳》說他:“幼博學,隨父司徒公官京師,習知朝中事。嘗嘆曰:‘天下且亂,所見卿大夫殊無足以佐中興者,其殆不救乎?!’”由此,憂憤之情可窺探一二。
真實的侯方域理應是一位“憂國憂民、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非凡雅士。他所交往和相互敬重的朋友基本是有氣節(jié)、有豪情的仁人志士。他也一直極力用詩文歌頌民族節(jié)操和獻身精神,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明崇禎十二年,22歲的侯方域赴南京應試,一舉中第三名。但因策文言辭激烈、涉及指責皇帝而被除名。由此可見,他對大明王朝的“忠”也絕非一種愚忠,對亂臣賊子、社會陰暗,侯方域絕對深惡痛絕,但對忠義之人、凜然之事,他絕對有情有義。他稱贊為抗清而死的吳應箕“明三百年獨養(yǎng)此士”,他為抗清被捕、不屈而死的平民任源邃著文立傳。
當大清帝國已固若金湯時,侯方域選擇了歸隱。順治二年到九年,侯方域經歷了整整8年的隱居、奉親生活。這期間,他重整旗鼓,恢復了雪苑詩社,搭齊“后雪園六子”——侯方域、賈開宗、徐作肅、徐世琛、徐鄰唐、宋犖。
至于侯方域被后世某些人譏為晚節(jié)不保,當時他于順治八年參加了河南省鄉(xiāng)試,并獲第一名。怎樣看待這種所謂的“失節(jié)”,當年二月河先生的論斷可謂中肯!
當年二月河參觀過壯悔堂后,欣然著文《怎一個悔字了得》,發(fā)在《人民日報•***版》上。文章中說:“康熙這個人是很深刻的政治家,他對降順他的前明官員很不客氣,他瞧不起這樣的人。活著不待見,死了——他專設《二臣傳》請你上榜示眾。”另一方面,康熙無時無刻不在絞盡腦汁“網羅”英才,希望大漢民族的英雄才俊全能為他所用。因此不惜動用政治手腕,敢不應舉、出仕的,就讓你獲罪、入獄。可以想見,侯方域應大清科舉,有些不得已而為之。不過設想,等他歷經“康乾盛世”,他濟世的思想和熱忱再次被點燃起來,一個男兒重登歷史舞臺,無論是著文還是為官,“達濟天下”,又有何不可呢?又有何值得非議的呢?
35歲這一年,侯方域在他的“四憶堂”憶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嘆平生可悔者多,于是把書齋更名為“壯悔堂”。他悔什么?悔無功名?悔無建樹?悔紅顏玉隕?如今的壯悔堂依舊書香撲面,世事流變間依舊莊嚴肅穆,它可能回答得了主人的痛為何痛?
我們倒可以堅信,無論侯方域的壯悔有多痛,絕不會狹隘到對一個女人的無限追悔。女人痛悔一定在感情,男人痛悔一定在功業(yè)。因為男人一生志在贏得世界尊重。由此推知,侯方域的壯悔一定是在家國高度上痛徹肺腑的追思與追念。
侯方域的悲歌,理應是當時社會的悲歌。只是他的人生中太過深刻地打下了朝代更迭的烙印而已。天涯去往竟如何,最是關情云雀歌;細憶姑蘇好風景,青衫回首淚痕多。天涯去往,青衫淚痕,真的難以想象,有多少眼淚能稀釋這位倜儻才子的壯悔之痛呢?不過有一點不可否定,一代才子,一首悲歌,任時光不停流轉,卻難以成為寂滅。【原標題:侯方域:壯悔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