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要建立一個明教所提出的“光明戰勝黑暗”的國家,建立一個儒家所說的“以民為本”的國家,建立一個他所設想的沒有貪官污吏、沒有橫征暴斂、沒有欺壓百姓的國家。
他不僅通過嚴懲打擊貪官污吏,通過制度約束官員,通過百姓監督約束官員,而且他希望在鄉村建立“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的秩序。
但他建立的朝廷畢竟是一個朱家的皇朝,跟隨他打天下的那些功臣,要給官、要賞賜田地、好房子,兒子要封王,女兒要封郡主,這樣一層層下來,他們又成為一個新的剝削人民的貴族階層。
治隆唐宋:不要誤讀明朝
有人說,明朝是一個昏暗、衰敗、疆域狹小的朝代,朱元璋是一個集權的皇帝。但其實,明朝曾經是一個非常輝煌、強大、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王朝。在南京明孝陵的神道上有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刻有貼金的四個大字,叫做“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康熙皇帝給朱元璋的評價,意在說明朝曾經有比唐朝、宋朝還要好的治國業績。
康熙皇帝不是胡亂寫的,也不僅是政治作秀,而是說了事實。我們回顧一下,朱元璋治理國家是怎樣達到“治隆唐宋”水平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明清故宮、十三陵、萬里長城,都是明朝人修的,青花瓷、明朝家具乃至很多文化成果都是明朝的,美國電影《人鬼情未了》故事就是400多年前我們《牡丹亭》的翻版,明朝并沒有離我們遠去。除此之外,不得不提到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前幾年,有一個英國海軍軍官寫了一本書,書名是《1421中國發現世界》,他提出:中國人鄭和已經實現了全球航海,遠遠超過哥倫布、達伽馬,繞過非洲發現了美洲。雖然這個結論不太正確,但是鄭和下西洋,即使當時還沒有繞過好望角,還沒有到達美洲,依舊說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強國。
救濟斯民:治國以民為本
明朝的“明”字來源于明教,明教提倡“光明戰勝黑暗,眾生平等”,這成為朱元璋的立國原則,建立一個沒有民族壓迫的國家,改變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朱元璋在北伐元朝時所寫的一篇檄文,提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有人說這是孫中山寫的,你弄錯了吧?沒有弄錯,孫中山是學習了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是要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恢復漢人的尊嚴,作為一個“人”的平等地位,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由哪個族群來統治的問題,它是反抗壓迫。“陳綱立紀,救濟斯民”,就是針對元朝末年法制敗壞、綱紀混亂的狀況,建立法紀,伸張法制。
朱元璋的另一個治國思想來源于儒家思想。中國的傳統是以儒家的政治思想立國,特別是當朱元璋有了一定勢力之后,很多儒家讀書人來給他出謀劃策,幫助他設計未來國家的藍圖。儒家思想立國的根本是“以民為本”,儒家歷來治國就崇尚敬天、法祖,效法祖先留下的精神和原則,口號是“天聽自我民聽,天心自我民心”,歸結為兩條實際上是“愛民、恤民”。儒家知識分子的理念怎么跟明教來結合呢?朱元璋要把國號寫成“明”,這個字很巧,在漢字里面日月為“明”,恰好符合了中國皇帝“敬天”的理論,中國皇帝登上皇位就要祭天,所以,儒家們就把“明”字解釋成為儒家所理解的天。大明國的理念就包含著樸素的老百姓要得到光明的理念,也有儒家傳統的以民為本的理念。
朱元璋的個人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的治國思想。他是赤貧者,是社會最下層的人,遭受過疾苦、欺壓。他當了皇帝以后跟大臣說過,自己年輕時在鄉下,看到官吏飲酒好色、不務正業、欺壓百姓,心里真是生氣。但是能怎么辦?老百姓沒有任何辦法。朱元璋說,老百姓一年辛苦到頭,他們種莊稼、紡織布匹,莊稼還沒有打到場里這一年欠的債已經來收了,“已非己有”。婦女所織的布匹還沒有從紡織機上拿下來“已非己有”。他們一年到頭穿的是破衣服,吃的是粗糧食,做的是艱苦的沉重的勞動。朱元璋把這些東西記在心里,融進他的治國策略
懲處貪腐:殺駙馬不徇私
有一次,朱元璋和他的重要謀臣劉基談話。他問劉基,我們治國現在該怎么做,劉基說“寬仁”二字而已,元朝對老百姓壓榨很厲害了,現在我們要寬仁。朱元璋說“不然”!我們不能夠講空洞的寬仁,“寬仁”必須要做到“阜民之財,節民之力,打擊貪官污吏,對百姓進行教化”。
阜民之財。朱元璋非常關心百姓生產,出臺措施,比如一些新開墾的土地要減免賦稅,一些人逃亡了,歡迎他們回來,沒有能力進行生產的,就給他們種子、農具,老百姓家里耕種什么,他關心得很細致。他說,家里一定要種幾棵棗樹、幾棵杏樹,因為如果遇到災害,這些棗、杏也可以活命。
節民之力。就是說,不要給老百姓帶來更大負擔,朱元璋當皇帝后非常簡樸。有一次他從南京下衙門去視察,天氣炎熱,全身都濕了,當時旁邊人給他準備的干凈衣服,都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他說,我“富有四海”,一天換十套新衣服都可以,但這是民財民力,不能浪費。他還要求身邊的人節約民力,有兩個宮女丟掉了一些絲線,他把兩個宮女叫來訓斥。有宦官穿新鞋子走到雨里頭,很不在乎,他把宦官叫過來打一頓。他要求自己的宮殿不能夠有任何彩畫,自己所有的東西需要用金屬的就不用金銀,一律用銅來代替。
打擊貪官污吏。這一點更加明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立紀陳綱,用重典整治官場隊伍,讓他們廉潔、愛民。明朝有一整套完整的監督官員的體系,設立都察院,都察院有督御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員,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官員的失誤、錯誤、罪行。還建立了定期考核制度,三年一小考,九年一通考,考核結果分為稱職、不稱職、平常等等。朱元璋與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號召百姓來監督官員,他向全國百姓下指示:百姓如果向我來反映問題,各地不能阻擋,如果膽敢有阻擋的,處以重罰。而且,朱元璋也提出要求,老百姓不要一個人、兩個人地來,三十人、五十人來,越多越好。措施一出,百姓紛紛到京城告狀,貪官污吏被告倒了,被冤枉的好官經過百姓聲援翻案了,還被提拔了。朱元璋編過一本著名的書《大誥》,里面記載了違法亂紀的案件,他要求全國各地學習《大誥》,首先在學校學習,知道什么是違法,違法將遭到什么樣的懲罰。另外,家家戶戶要收藏《大誥》,引導百姓要知法懂法,防止他們違法亂紀。建國伊始,他命令劉基等制定了《大明例律》,經過30年的修改最后形成《大明律》。這是他留給歷史的一部著名法典,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監督、教育,朱元璋還抓了幾個大案,有洪武八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三十年的駙馬歐陽倫走私茶葉案。
實行教化。朱元璋在鄉間推行一種古老的禮節——“鄉飲酒”禮。據記載,這種禮節在周朝就有了,但歷朝歷代沒有認真實行過,但朱元璋執行。每當年終和年初時,地方上的里長、甲長(最基層的官員,相當于現在社區主任)把當地的住民集中起來總結一年的工作。“鄉飲酒”禮有很多復雜的規定: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前面,有文化的人擔任主持人。最重要是在這個禮節上評判,一年當中所在地區人員的表現,誰家孩子勤快、孝順父母,誰家孩子小偷小摸,哪個家伙有點不好勞動,都是在這個禮節上評判出來,會給予懲罰或榮譽。如果受懲罰,可能那天喝酒就沒你的份,有的干脆站在門口不讓參加這個宴席。朱元璋要求在“鄉飲酒”禮上由當地的文化人讀《大誥》、講《大明律》,把法律、教化深入到基層。他設立了《教民榜文》,上面寫明對于老百姓的基本要求,就像現在《公民守則》,把這種基本要求抄成大字貼在大路上,刻版印刷到處散發,派人走街串巷、四處宣傳,每月宣傳五次,一邊走一邊敲梆子喊六句話:“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業、毋作非為”。在全國建立完備的學校制度,朱元璋也是費心不少,這個制度包括在中央建立太學(當時叫做“國子監”)、府州縣學,在軍隊的武學、衛學,少數民族、邊疆地區也有學校,所以說,明朝學校是有史以來最普及、最廣泛的。1980年我到甘肅武威,一個很遠的地方,當時交通也不太發達,也沒有飛機到達蘭州,坐了很久的汽車才到。我看到一個很大的武威縣學,是明初建立的,這么遠的地方明朝就在那里建學校了。明朝有句話,“科舉必有學校”,所有科舉考試出身的都要通過學校教育。
分封親王:未能逃脫“皇室定律”
中國歷史上永遠脫不開這個循環的圈,有人稱之為“皇室定律”。朱元璋最大失誤是什么?很多人可能認為是殺功臣。我認為,堅持分封親王的制度給他和明朝留下無窮后患。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他要保證這個皇朝不斷延續,當然要加強軍隊、加強統治。他認為應該選擇最親最近的人來支持他,這就是他的兒子。因此,朱元璋的兒子們全被封成親王,安排在全國各地。
其實,朱元璋也曾預料到分封親王可能會出現問題,于是,在洪武五年、七年,親自擬定《皇明祖訓》(最早是《祖訓錄》,后經修改叫《皇明祖訓》),刻印成書供子孫閱讀,供百官遵守。其中一條規定,親王“不裂土,不離民”。在周朝、漢朝分封親王時,劃出一塊土地,你吃這一塊地,也管這里的老百姓,所以就出現了若干個“國中國”。朱元璋說,我現在分封親王,親王只是享有比皇帝低一點的禮儀,各種官員見你磕頭,你可以有大宅,可以有少量軍隊(1000多人的規模),作為你的護衛軍,而且不能指揮地方軍。護衛軍歸王國統帥,地方軍一律不能給親王管。這表明,朱元璋在防范出現“國中國”。
洪武八年,山西平遙縣學訓導葉伯巨給朱元璋寫了一封《萬言書》,第一件事就反對朱元璋分封親王,朱元璋一看,大怒,說此人挑撥我們父子關系,一定要親自將他抓來射殺。朱元璋認為,對于親王的預防,已經書寫《皇明祖訓》,規定明確,所以葉伯巨對他的批評他不接受。他覺得我的制度很好,親王權力也不是很大,也沒有親王要造反。但就是這種制度最后釀成明朝的大禍,朱元璋死后不久,“靖難之役”爆發,北方的燕王起兵造反,最后推翻了他的侄子。既然朱元璋已經規定,親王不能夠指揮軍隊,也沒有統治百姓的權力,親王怎么就造反成功了呢?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說。謝謝大家!(根據毛佩琦在珠海文化大講堂的講座整理編輯,未經本人審閱)記者 李月寧 實習記者 孫蕾
鏈接
1、皇權社會定律:歷史周期律
在中國皇權社會里,既有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乾盛世”的太平盛世,又有作為其對照的“白骨暴于野,千里無雞鳴”的亂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這個周期以二三百年為一輪周而復始:先是王朝初期的“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出現盛世的空前繁榮;接著是驕奢淫逸、貪污腐敗,大批小農破產、流亡,伴隨著某種外患;最后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在橫掃貪官污吏的同時,將幾十年、幾百年積累的文明成果毀于一旦;等到農民戰爭過去后,新的王朝建立了,皇權國家又在廢墟上重建。幾千年來,中國歷史陷入了這樣一種“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之中。每一次王朝更迭,都是把前朝的歷史重新復制一遍,“換湯不換藥”:張家王朝衰落了,又有一個李家王朝取而代之,但李家王朝并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制度,很快就走上了張家王朝的老路,先是興起,接著是繁榮,然后是衰落,再到滅亡,反反復復。在這種亂象紛呈的歷史背后,歷史周期律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在無形中支配著中國歷史。
2、錦衣衛
明初的軍制比較簡單,其基層單位是“衛”和“所”,每衛轄正規軍士約5000人,其下設所,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京城的禁衛軍所轄衛所為48處。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決定改革禁衛軍,建立了十二個親軍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錦衣衛”。明朝前兩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對皇權的維護有其他朝代所沒有的強烈欲望。這就使得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無限度擴大。一般來講,錦衣衛的工作只限于偵察各種情報、處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適逢一個野心大、心腸狠的指揮使掌權,就會利用職務之便不遺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擊異己,也可以作為自己升遷的資本。錦衣衛另一項著名的職能就是“執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訓不聽話的士大夫的一項酷刑。廷杖之刑對士大夫的肉體和心靈都是極大的損害,但明朝的皇帝卻樂此不疲,錦衣衛將校對它也是情有獨鐘。
3、朱元璋屠戮功臣
為何偏偏留下湯和
朱元璋當了皇帝便大殺功臣,功臣幾乎被他殺絕,惟獨有個信國公湯和活了下來,其原因在于:他對朱元璋有擁戴之功。湯和雖“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在關鍵時刻,他率先承認朱元璋的領導地位。他不爭功,能以平常心對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時,朱元璋故意降湯和一等,找個岔子只封他為侯,而其他同等條件的人都封為公的爵位。他卻很謹慎,從不發牢騷,不怨天尤人,繼續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時向皇上作出誠懇而深刻的自我檢討,這才被寬恕,幾年后進封為信國公。湯和識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他在眾多高級將領中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帝大悅,立馬撥款為湯和在鳳陽老家造房,讓他衣錦還鄉。回家后他又低調做人,從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善待鄉鄰,不授人以柄。就這樣,他令人難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歲的高齡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幾個能善終的老臣,死后追封為東甌王,謚襄武,可說是備極哀榮。
4、明朝與南京
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等名。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南京。太平天國稱之為天京、清朝稱為江寧,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稱南京至今。
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準備。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并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于建都的建議。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1366年,改筑應天府城,作新宮于鐘山之陽。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原標題:另類皇帝朱元璋:他如何治理明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