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宋元豐八年(1085年),《元豐九城志-附錄》“達州”目:“萬頃池,《圖經》云:春申君故居之遺也”。
《九域志•古跡》載:“達州…萬頃池,《圖經》云:“楚公子黃歇所居之遺也”。
北宋《太平環宇記•開州•萬歲縣》載:“石塔山,自開、闖匎州界南人當縣界,與夔州界接,山下有一泉,分為三道:一入夔州,一入當州,一入達州…清水,源出縣東北石塔山,西南流經石門山…又西南入開江縣界。”根據明清方志有關記載,“萬歲縣”在今開縣北。有專家說“萬歲縣”是萬縣,非也,萬縣在開縣正南;所謂北,非現萬源市莫屬。
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的《輿地紀勝》,之中《蜀中名勝記》卷二十一“太平縣”條稱:“(縣)東北八十里,萬頃池, 是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萬頃,鄰邑諸水皆源于此。”顯然與<元統志>記載相符。括號里的“縣”是指太平縣(萬源)舊院鎮“東北八十里”的蜂桶鄉境內的讓水壩。即“鄰邑諸水皆源于此”是也。
元大德七年(1303年),《元一統志》載萬頃池是時明通縣入通川縣,萬頃池也在達州通川境內,具體位置仍在今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
明洪九年(1736年),降達州為達縣,原諸縣皆省;明大順五年(1461年)《大明一統志》載:萬頃池在達縣,對萬頃池的直接記述與《元一統志》相同,具體位置仍是今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
《大明一統志•四川•夔州府•山川》載:“萬頃池,在達縣,相傳為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百頃及有關花果園啉。”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平縣”一條稱“萬頃池,縣東北八十里,相傳為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萬頃,鄰邑之水多源于此。”
清雍正七年(1729年),《四川通志》載達州太平縣條:“萬頃池,縣東北八十里,一名千頃池,在峽口山之南。”上述兩典籍所稱“縣東北八十里,”即今萬源舊院鎮“東北八十里”。宋時明通縣與明清太平縣所轄地域略同,這是繼《方輿紀勝》后接二連三地把萬頃池記在萬源蜂桶鄉名下。文中還加了“在峽口山之南一句”,峽口山連城口山,今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正好在峽口山之南。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太平縣志》記載:“萬頃池,縣東三百里,一名千頃池,在峽口山之南……《類書》:池在達州,相傳楚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萬頃,多花果園林之勝。”此志除了改“縣東八十里”為“縣東三百里”外,其余所載略同。這里說的“縣”明確是指太平縣,太平縣即今萬源市太平鎮,太平鎮東三百里,正好是舊院鎮東北八十里的地方,即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
清嘉慶二十一年(1802年),太平縣升為太平直隸廳,起時印發的《四川通志》“太平直隸廳”“萬頃池”目,與康熙《讀史方輿紀要》、雍正《四川通志》和乾隆《太平縣志》所載相同。1979年《辭海》所載亦是。
清嘉慶《四川通志•大寧縣•山川》載:“萬頃山,在縣北,廣數百里,多產大木,中有萬頃池……疑即太平廳之萬頃池也。” (太平廳即現萬源市)。
清嘉慶《四川通志•太平廳•山川》“萬頃池,在廳東三百里,一名千頃池,鄰邑之水多源于此,在峽口山南交大寧縣界,接萬頃山。幽谷深箐,水潴為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一統志》記明,“萬頃池”在太平縣內,即今萬源市蜂桶鄉讓水壩。
《讀史方輿》卷六十九:馬連溪縣西五里。源自達州萬頃池流經縣治西,歷大昌縣,入巫山縣界,注岷江,即大寧河之上源也。渠江州東三十五里。源出太平縣之萬頃池,西南流入州界,經廢石鼓縣而南,合群川之水,經州西南入廣安州渠縣界,會于巴江。有南昌灘,在州南江中。
“萬頃池”歷代隸屬變化。根據《水經注》和《太平環宇記》及有關記載,“萬頃池”在南朝齊、梁時屬宣漢縣,北周改屬萬縣,隋屬萬世縣,唐、五代屬開州(隋恭帝義寧二年置萬州,因州內萬頃池得名。北宋元豐時,“萬頃池”悉歸達州。元因之。明初降達州為縣后“萬頃池”屬達縣,成化元年(1465)析置東鄉縣后“萬頃池”屬東鄉縣,正德十年(1515)析東鄉縣置太平縣后“萬頃池”屬太平縣。清嘉慶七年(1802)升太平縣為廳后“萬頃池”屬太平廳。清道光初析太平廳置城口廳,太平廳還為縣,“萬頃池”改隸大寧縣(今巫溪縣),與開縣、城口廳(今城口縣)接界。
民國三年(1914年)1月30日,時任總統袁世凱批準公布《改定各省重復縣及存廢理由清單》改定為“萬源”的理由原文是“四川太平縣明正德十年所置,迄今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