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記燴面”論起源
2013/5/20 17:19:12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目前,我市的燴面館實在不少,愛吃燴面的人也實在不少,都知道這一樣兒面食,比其他面食有獨特的風味,但是要說駐馬店燴面的起源,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甚 至能夠說得上燴面含意的人說不定也不多,實在說,筆者先前也不多清楚,只是近日作了些調(diào)查采訪才恍然大悟,同時也不禁發(fā)出一些感慨來。這里就隨意說開去。
燴面這個詞,雖然現(xiàn)在讓人耳熟得很,男女老少皆知,但是現(xiàn)有字典上查不出來,查來查去無非查一個燴字,其實根據(jù)考證“燴面”是飛機轟炸出來的美 食,起源于鄭州。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飛機經(jīng)常空襲鄭州。當時有一個名叫趙榮元(有的說叫趙榮光)的廚師特別愛吃面食。有一天,趙師傅剛做好一碗羊肉面 片,飛機來了,趙師傅就去躲飛機,警報解除后,趙師傅將已涼的面片又重新燴了燴,他發(fā)現(xiàn)燴過的面片味道特別好,只是面片不筋了。于是,他便潛心研制,在和 面團時,放些鹽和堿等材料,這樣面更筋道,別有一番風味。到后來,這種面食也就成了風靡一時的風味美食。
可是“燴面”傳入我駐馬店又是什么時間呢?這要從一場洪水說起。這場洪水不是指的75·8,因為75·8洪水并沒有使駐馬店市區(qū)受重創(chuàng),市區(qū)受重 創(chuàng)的倒是1982年秋發(fā)生的一場洪水,那場洪水咆哮著竄進市區(qū),民房因多日浸泡相繼倒塌,位于市區(qū)富強路最低洼處的潘建安的家,在劫難逃。那個時候,沒了 房子就等于沒了家。潘建安一家老少這段日子里是最難捱的時候。
當時的潘建安正在位于鄭州市的省交通廳第二工程處學習機械,家遭不幸之時刻,單位讓他到無錫市為單位購買吊車配件,當他途經(jīng)駐馬店看到家庭現(xiàn)狀 時,如五雷轟頂。鎮(zhèn)靜下來后的第一個事就是要有個“家”。可是在當時蓋個房子是多么的艱難。他東挪西借、七拼八湊,末了竟然將購買吊車配件的700元公款 也給湊上了。挪用了公款怎么了得。他再也拼湊不出這700元公款來。他又急又愁,愁的是就找不到一個擺脫貧困的門路了嗎?他想啊想啊,想著想著在鄭州養(yǎng)成 的燴面癮上來了。這哪里是個癮病,這簡直就是靈感,他捕捉著這個靈感思緒萬千。
在鄭州工作的日子里,他和伙伴們時常開著汽車走南闖北,無論到哪個城市,只要打聽到燴面館,就少不了來碗燴面,尤其是在鄭州市區(qū),常常到一家燴面 館吃燴面,吃燴面既掏錢少,又覺得吃著過癮。他是一個心細的人,他總想研究研究好吃的原因。廚師們和面、扯面、配料等等的一切操作過程;每一個細節(jié)他都不 想放過,他看得入了迷,以至于礙了廚師的事兒,影響廚師們的操作情緒。一位掌勺的廚師對他吼了起來:“你弄啥呀你,你還想學嗎你,走開。”這一聲吼,他無 論如何也不會忘記。每當想到這一幕,一種復雜的情緒總是涌上心頭。“我就是要學,我要看看里面的學問究竟有多深。我就是不相信我學不會,我學成了,啥時候 想吃,就自己做上一碗。”他的心里時常這樣安慰自己那份被人損害的尊嚴。此時此刻他就忽然想到:何止自己吃,讓驛城的百姓都能吃上自己親手做的燴面該有多 好。畢竟在驛城還沒有一家燴面館呀!潘建安的想法,得到了父親潘玉貴和三伯父潘玉明的極力贊同,尤其是見多識廣的三伯父潘玉明對制作燴面的技巧以及操作流 程、配方頗有研究,但是當父親潘玉貴看到建安以戶口本及房產(chǎn)證作抵押貸來了1000元貸款時,又突然間極力反對開燴面館,命建安將現(xiàn)金退給銀行。父親啥時 也沒有見過這么多錢,要是生意做賠了,清苦的生活豈不是雪上加霜?可能父親說服不了倔強的兒子,一氣之下住單位去了,潘建安得到了三伯父潘玉明的理解和支 持,爺倆齊心協(xié)力就張羅起來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燴面館終于開張了。誰知道愛吃燴面的人還真不少,先前吃過的和沒吃過的每天都是一撥一撥的來,雖然這個燴 面館不是挨著街口,可是口碑厲害,所以生意異常火爆。
一天晚上,自我感覺已經(jīng)忙完活兒的潘建安出外散步,剛出店門沒走多遠,又有一撥工人下了夜班,嚷嚷著在尋找一家燴面館,他又不得不折回去給這撥剛 下夜班的工人做燴面。工人們說:“光聽朋友們說,這一片有個讓人垂誕三尺的燴面館,讓我們找啊找啊,你總得起個名字、掛個牌子呀,好讓大家找,今晚要不是 恰好碰上你,你說讓俺上哪兒找去?”
工人們這一提醒,潘建安才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失誤,第二天,即1983年1月的一天,他便做了個招牌,上書“潘記燴面館”。 (原標題:“潘記燴面”論起源)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特色名吃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