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雞蛋在制作過程中不需翻煎,故因此得名,雞蛋不翻兒是濟源民間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制作考究,風味獨特,再加上濃郁的地方風情,獨特的地方文化,雞蛋不翻兒已深受大眾喜愛。雞蛋不翻兒選用優質大米、小米,將米打制成漿,然后發酵,加入各種特制調料,攪拌均勻,后用容器盛適量,放于特制鍋中煎烤,不需翻煎,只需一分鐘即可出鍋;再將雞蛋打碎拌勻,倒于鍋中煎烤,不需翻煎,將事先做好的不翻兒置于煎成的雞蛋上面,蓋上鍋蓋,燜半分鐘,這樣香噴噴的雞蛋不翻兒就呈現在你眼前。此風味小吃外形美觀,色澤鮮亮,潔白如玉,燦黃如金,為美食之佳品。
雞蛋不翻兒是黃河小浪底附近的一種小吃。要說不翻兒,得先說說小浪底。小浪底在洛陽以北、濟源以南,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入口處。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未修建前,此處有八里胡同,是黃河中游最狹窄也是最危險的一段,兩岸高山對峙,風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魚十分危險,屢有翻船事故發生,遇難者常常連尸首也找不到。因此,當地民間有許多忌諱和風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后一個家庭全部覆滅;比如吃魚時,不能吃完一面翻過來吃另一面,而要把魚頭和脊骨一起拿過去,再吃下面的肉;還有不準把水瓢扣著放,忌酒后上船,忌說翻、煤等詞等。
不翻兒,就是舊時船家的干糧。所謂不翻,即制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制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這種東西,現在只是當地的一種風味小吃,但在舊時,它曾浸著多少血淚和企盼!洛陽和濟源都有不翻兒,卻是不一樣的。洛陽的不翻兒類似于山東的煎餅,它對炊具沒有什么特殊要求,平底鍋即可。濟源的不翻兒,要用到一種特制的炊具即“不翻兒鏊”。“不翻兒鏊”的形狀有點像倒放的“凹”字,下面有三條腿,一般用生鐵鑄成,宜厚不宜薄,過薄則傳熱太快而不持久,做不翻兒易糊、易夾生。同樣道理,也不宜用鋁制品。將鏊燒熱,抹油,倒進去一勺放了鹽、花椒粉等調料的雜面糊糊——常見的有大米面、小米面、玉米面、黃豆面以及雜合面等——熟后用鍋鏟挖出,是一頂頂精致的回族小帽。雖然不用翻,但“不翻兒鏊”的形狀決定了它多面受熱,都有焦黃的外層。“帽檐”較厚,外焦里嫩;“帽頂”則是一層焦黃的薄皮,濟源話叫“黃嘎巴”的,也就是鍋巴,酥脆無比,有異香。(作者:郭長秀)(原標題:歷史悠久的濟源名吃“雞蛋不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