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北方人,對于面食的喜愛是無法比擬的。然而方城燴面,更著實讓我領(lǐng)略了一把中原面食的魅力所在。
方城最出名的是燴面,大大小小的燴面館開遍了這個小城的角角落落。據(jù)說,由于這里的燴面館太多,所以專門成立了一個叫作“方城燴面協(xié)會“的組織,這倒是個很有趣的事兒。
剛到方城那天,安排好住所,我便在賓館工作人員的指引之下,直奔就近的一家燴面館,呵,人很多,甚至有的是端了鍋來的。我瞅了個位子坐定,要了四兩燴面。
這間燴面館地方不大,散落著幾張方桌,排列不是很整齊,但是恰到好處的利用了這不大的空間。坐在這里,有一種品嘗小吃的感覺。
工作臺就是敞著的,正好可以看見方城燴面加工的全過程。只見一個師傅正將面前的一疊面片兒,拿起一片在手中拉扯,在手中悠悠抖動,兩手還不時交叉重疊,速度很快,一會兒的功夫,剛才還厚實的面片,便成了一根根粗細(xì)均勻的燴面來,師傅將它們散落在旁邊沸騰的湯鍋里,再隨手灑進(jìn)幾把洗凈的菠菜。 就在燴面在湯里翻滾的當(dāng)兒,師傅從柜子中取出一摞青花大瓷碗,一溜兒的排成幾排,再將切好的羊肉片兒均勻的灑落在這一溜兒的碗里,又轉(zhuǎn)身從鍋里胍出一勺用羊骨熬出的高湯,澆在碗里。這個時候燴面也煮的差不多了,師傅便用勺子從鍋里舀出燴面,潷干湯,跟據(jù)不同的量,分盛在青花碗里,再灑上幾許香菜。
燴面已端到了桌上,白色的面條好像一根根玉帶一樣,整齊漂亮地浸在香味四溢的湯中,上面點綴著一些碧綠的香菜和青白相間的蔥段,看著就讓人食欲大開。我先喝了口湯,嗯,氣香味濃,口感很厚;再吃口面,很有咬頭,只是比鄭州的燴面要柔軟一些,面身卻依然干韌滑爽,更要提的是剛才燜在碗底的羊肉,用筷子夾上一片,入口即化。我有些陶醉了...
人們來來往往,我細(xì)嚼慢咽,直至喝完最后一口湯,唇齒留香,意猶未盡。
再后來我回到了鄭州,再去吃鄭州的燴面,便要拿方城燴面來和它作比較。方城燴面的排場規(guī)模雖比鄭州遜色了許多,口味卻絲毫不讓。但是有種感覺,吃鄭州燴面時怎么也找不到了;鄭州燴面所謂的滋補(bǔ)營養(yǎng),只不過多的是一些城市的浮躁和張揚(yáng)。然而品嘗方城的燴面,那是吃家常便飯才能擁有的溫馨和平和。溫馨,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啊...... 離開方城有很長一段日子了,許多東西已經(jīng)隨著時間在記憶中淡去。然而這方城燴面,這種溫馨的感覺,卻時時出現(xiàn)在我的回憶中,總叫我無法忘記。(原標(biāo)題:有一種美食叫做“方城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