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鄭州街頭看見一個靈寶肉夾饃的攤位,身為靈寶人的我倍感親切,趕緊跑過去買一個嘗嘗,吃罷雖說沒有靈寶當(dāng)?shù)厝鈯A饃正宗,但心里還是熱乎乎的。
不久前,從《三門峽日報》看到開展“虢都八珍”和“虢都八特”評選活動,靈寶肉夾饃名列其中,心里又是熱乎乎的。
提起肉夾饃,不由勾起人的回憶。老家在靈寶故縣,小時候家里日子緊,父親趕集回來捎一個,我們兄弟三人分著吃。長大后有了工資,常吃肉夾饃,一次吃兩三個,感覺就是過癮。
現(xiàn)今,靈寶肉夾饃名氣越來越大。聽說在靈寶城區(qū)有個豬娃市場里開了一家肉夾饃店,一天下來能把幾頭豬的肉夾光,買肉夾饃的人排隊(duì)等候。
靈寶人招待外地人,自然少不了肉夾饃。外地人吃了,嘴留余香,回味無窮,便聊起肉夾饃的話題,于是有人發(fā)問:“明明是饃夾肉,為啥偏偏叫肉夾饃?夾肉的明明是餅,又為啥叫饃?”這樣一問,當(dāng)?shù)厝嗣獠涣艘饕环忉尅?/p>
這些年我也在尋思這件事。就拿靈寶肉夾饃與西安臘汁肉夾饃相比,制作過程就不同。靈寶肉夾饃用的餅是直接和面,一層油、一層面卷起來烤得焦黃,肉是鹵出來的,切好的肉塊大、有嚼頭。西安臘汁肉夾饃用的餅是發(fā)酵后的面,直接一搟就烙出來,肉也是鹵的,但肉剁得太碎,澆的鹵汁過多。兩種肉夾饃,吃起來味道大不一樣。
關(guān)于為啥叫肉夾饃的說辭還真不少。有人說肉夾饃屬于倒裝句,其意為“肉夾于饃中”。這種說法有些牽強(qiáng),老百姓又沒有多少文化,不會文縐縐地講文言文。還有人說饃夾肉聽起來像“沒夾肉”,實(shí)在不好聽,干脆吆喝成了肉夾饃。這種說法也不太靠譜,像是編造的故事。我倒以為,肉夾饃的由來很簡單,就是老百姓平時吃不上肉,肉在老百姓眼里比饃金貴,所以叫賣時把肉喊在饃的前面,這樣更響亮、更誘人了。
至于餅為什么又叫饃,我是這樣理解:在當(dāng)?shù)胤窖灾校灳褪丘x,饃也叫餅,餅饃不分家,都是一回事。若真要區(qū)別開來,可能是餅又扁又圓,比饃更容易夾肉。
看制作肉夾饃是一種享受。“噌噌噌……嚓嚓嚓……”圓圓的木墩上,鹵好的肉與青辣椒、大蒜剁在一起,香氣撲鼻。接著,夾饃的師傅從竹筐中拿起一個剛出爐的餅,用刀尖挑開,橫刀平切,但不切斷,然后把剁好的肉統(tǒng)統(tǒng)夾入餅里,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模瑤缀跻绯鲲炌狻=馉N燦的餅,香噴噴的肉,讓人看了就很舒服。
吃肉夾饃還有講究。肉夾饃分為純瘦、肥瘦兩種,年輕女子保持身材,喜歡吃純瘦的;青壯年男子要肥瘦的,肥瘦搭配吃起來才有滋味。來一個肉夾饃,就一碗涼皮或一碗米線,也可以來一碗羊肉湯,乖乖,那叫一個美呀!
不說了,再說就流口水了。(原標(biāo)題:靈寶肉夾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