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德化街,近百年來始終是鄭州商業的源頭之一。德化街不僅與另一條商業街大同路結成了鄭州商業源頭的兩姊妹,也攜帶其他幾條小街如敦睦路、苑陵街等使其商業化起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30年代之后,德化街的大客戶、大款多起來,隔河相望的“河北沿”老墳崗的 戲園子、說書場、茶館和妓院,一度成了他們的休閑解悶之地。
鄭州解放之后,德化街仍然以它固有的知名度和它居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吸引著鄭州人和外地人,商風仍在,商氣仍聚。就是到了20世紀80 年代中期亞細亞發起商戰之后,德化街又以它老街老店的特色參戰,那時你去逛德化街,走到亞細亞就可以感受到德化街的戰火硝煙彌漫,這條街上的店鋪人馬甚至 拉將出來,到亞細亞商場、天然商廈、華聯商廈、二七塔周邊去兜售商品。
德化街是老胳膊老腿老筋骨,它怕誰?所以21世紀初,鄭州人又把這條商業老街改成了德化商業步行街,步行街既保留了濃重的老街商風又不失時髦氣象,開街前幾日,人頭攢動,惹得新店手忙腳亂,鬧得老店也差人在門口彬彬有禮地向顧客招手了。
1934年的德化街
今日步行商業街——德化街由老商業街跨越世紀一脈相承下來。老德化街是20世紀初將一條叫惠仁里的小街辟為商業 街的。京廣、隴海鐵路通達,商業日趨繁榮,這才將早已經商的馬路大街改成大同路,取意世界大同;惠仁里改成德化街,即是道德感化人之意,從此這條僅800 余米長,寬不足20米的商業街,被人叫了近百年。就是在這樣一條街道上,擁有著20多個行業,如百貨、金店、眼鏡、綢緞、醫藥、鞋業、酒店、客棧、浴池 等。有近百個店鋪,其中醫藥店13家、布店20家、鞋店8家。這條老商業街,最大的特點是老店薈萃,鄭州近百年老字號不多,但均出自于這條街。老街的幾個 有名的老字號店鋪、飯館、百貨綢緞莊,不僅是那個時代的賣點,現在叫起來也非常響亮;德化街為后人留下了口味、風味、美譽和生意經。屈指數來的老店有 1917年開張的同仁堂藥店、1921年在德化街中段路西的“協豫興雞鴨店”、1933年南京人創辦的“華美工藝社”,還有幾個老店,是20世紀20年代 初、30年代中期在這里安營扎寨,也在這里興旺發達的,如“京都老蔡記餛飩館”、“三義長綢布莊”、以后改名為“三得利商場”的“老天成金店”、聲名遠布 的“三友鞋廠”德化街門市部和“精華眼鏡店”。這幾個老字號中,“三義長綢布莊”在20世紀80年代因經營不善而改為招待所遷出了德化街。1958年建成 的德化街飯店,后改為實習飯店,為鄭州乃至省內培養出近千名廚師,也是響當當、硬邦邦的名店,可惜現在已不復存在了。1960年冬,鄭州一工廠的兩個青年 把各人月工資25元加在一起,合伙在德化街飯店吃了一碗燕窩湯,受到全市通報批評。當時聽了這個傳達,我倒沒去想喝燕窩湯是多大的錯誤,想的是一個月的工 資都用去喝燕窩湯了,那湯就那么好喝嗎?除此以外可以這么說,老字號是老而彌堅,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了,越來越紅火了。
在德化街的老字號中,鄭州人是很高看“京都老蔡記餛飩館”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誰能在德化街的“老蔡記”吃上一桌,不亞于現在去越 秀、花園撮上一頓。“老蔡記”的風味在這座城市風行的時間最長了。如果從老蔡家1912年在北京賣蒸餃和雞絲餛飩算起,也有八九十年的光景了。“京都老蔡 記餛飩館”,是河南長垣人氏蔡士俊創辦的,1920年先在鄭州西二街打出了“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兩年之后投資40塊大洋購買了德化街100號半間小樓門 面房,將店遷入。蔡士俊與長子蔡永泉在德化街經營蒸餃和餛飩,生意十分火爆,這樣的局面一直到抗戰前,德化街內飲食同行無法與老蔡家相比。1937年抗日 戰爭爆發了,“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只好在戰爭中維持生意,慘淡經營。到了抗戰勝利,老蔡家生意已發展到三間餐廳、一間半小樓、一個大席棚,生產人員也增加 到12人。在戰爭中不僅能存活下來而且還有發展,足見蔡氏父子的風味小吃的生命力是強大的。
鄭州人對老蔡記的風味也就有了敬重,有了神秘感,有了傳說。老蔡記的蒸餃味道鮮美、皮兒薄餡多,咬一口滴油,余香長久,沒有哪家能比。 據說蔡家在打肉餡時,傳媳婦不傳閨女;白天和面,后半夜才打肉餡,害怕蔡家的祖傳手藝被人竊去。傳說不一定真,蒸餃制作講究是不假的。人家老蔡記的肉餡始 終堅持用肥肉三成、瘦肉七成的比例兌好后再打上勁,邊打邊加水,使之久放不出水,各種調味品也有一定比例,缺一不可。面皮用的是精粉,兌入少量堿,反復揉 搓后才能使用。包餃子更有講究,每個蒸餃必須12到13摺,不足此數即為廢品,所以,這樣做出的蒸餃具有皮薄色黃、形狀美觀、灌湯流油等特點。老蔡記的雞 絲餛飩還特別注重制湯,豬腿骨、肥雞,堅持按比例下鍋,并保證在經營中湯水始終如一,從不省工減料。
20世紀50年代末,鄭州市飲食公司對“京都老蔡記餛飩館”投資進行改造,蓋起了樓房,擴大了營業面積200多平方米,增加了設備,使 老蔡記業務得以更大發展,職工增加到60余人,月營業收入10萬多元。面積擴大了,人員增加了,京都老蔡記的餛飩、蒸餃的質量不變,仍然保持傳統風味兒。 1958年中央在鄭召開會議,老蔡記餛飩應召為參加會議的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長們制作蒸餃,受到與會首長的贊賞。后朱德委員長、陳毅副總理到鄭州還曾 親臨該店品嘗餛飩、蒸餃。所以蔡記蒸餃在20世紀80年代末被商業部授予優質產品“金鼎獎”。以后老蔡記又在鄭州開了多家分店,研制出蝦仁、姜汁、芹香、 木須、豆沙、麻辣等18種新型蒸餃,取名“蔡記蒸餃宴”,投入市場后,受到鄭州市民的歡迎。
“三義長綢布莊”是李氏三兄弟1930年在德化街創辦的,取弟兄三人結義之美意。老鄭州人都知道德化街的“三義長”經營的品種以多取 勝。棉布,除鄭州產的各種土布外,還有不少洋布。各種洋布以英國的較多,如太太西緞、色羽緞、本色標布,日本產的三春白市布、三儀白市布、世樂鳥市布。綢 緞全是國產貨,如八絲緞、五色綾、寧綢以及省內的魯山綢、南陽綢、汴綢等;呢絨,國產的只有毛嗶嘰、羽綾,絕大多數是英國的禮服呢、毛華達呢、克羅丁、托 絲錦等。鄭州解放前夕,三義長經營的綢、布、呢絨的品種已有200多個品種;各種白布、色布、花布、色織布已有130多個品種;各種綾、羅、綢、緞、紡、 絹、縐、葛、綈、呢、被面等已有近70個花色品種;呢絨有毛華達呢、毛嘩嘰禮服呢、克羅丁等10多個花色品種。
市場經濟,把顧客視為上帝,當年的“三義長”是把顧客當成財神對待的。商號中經理、副經理、前堂經理、柜頭、柜先兒、外柜、采購、店 員、學徒等,每天早上天明開門,只要顧客進店,人人點頭哈腰,笑臉相迎。對衣冠楚楚的客戶要先讓座,后看茶,再讓煙,稍事休息后,便由柜頭接待,幫助挑選 商品,如買得較多,最后再奉送一個布包單,包扎好之后送出門外。如果是有錢有勢之客進店,則要讓到后堂,由經理、柜頭接待,接待會更周到、更豐盛,并把貨 品拿到后堂挑選,選好貨后要打好包,派店員拿著尾隨在顧客身后,跟在人家的黃包車后面跑,把貨送到,收回貨款。這樣的經營之道,國營商店一統天下時的“熱 情服務,禮貌待客”也不如“三義長”服務到位。“三義長”的經營特色,也是值得后人學習的。如“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即在看準市場趨勢的情況下,別人不 敢進的貨要大膽進,而別人向自己要的貨,毫不惜售,決不奇貨可居,待價而沽。又如“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早”、“未曾人手,先看出手”、 “要想多賣錢,就得商品全”、“薄利多銷,多中求利”等經營原則。后人總結“三義長”的經營作風,關鍵有這樣幾條:如“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和氣能招 千里客”,“美言成交易,信譽招千金”,“三分生意,七分仁義”,“做生意三件寶,伙計、門面、信譽好”,等等。我們現在搞誠信教幾十年前的“三義長”已 經提出并體現在經營里邊去了。
可惜的是,這么個綢布莊,竟然在20世紀80年代倒閉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三義長”每況愈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 了生存,“三義長”從德化街舊址遷到二七路51號,改成了“國營三義長招待所”。2000年德化街拆遷改為步行商業街,要恢復一些老字號,現在任三義長招 待所經理的袁紅聽后怦然心動,想把“三義長”的老字號重新打起來,再搞呢絨綢緞特色經營,是否能行,她心中也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