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紅蘿卜”是杞縣的一種特產。身為一個杞縣人,且在家鄉度過了孩提時代,嘗其味,甘其旨,對“醬紅蘿卜”產生過特別的愛好。盡管已經離鄉四十多年,多處奔走,嘗過各地的“佳肴”,可是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人稱道杞縣“醬紅蘿卜”,馬上會感到自己的味覺有些反應,似乎那美妙的滋味仍留存于齒頰之間,由此不禁勾起悠悠的鄉思。
幼年時,我家生活不大寬裕,平常餐桌上少見葷腥,就是本地醬菜園出售的“醬紅蘿卜”,也只能偶爾問津。一種東西,想吃而不大能常吃,是會讓人饞的。后來幾經波折,生活漸有改善,卻因舉家外遷,“醬紅蘿卜”仍然只能偶爾問津,想起來不免覺得遺憾。
聽長輩說,杞縣“醬紅蘿卜”,系明德堂莫姓人創制于清代嘉慶年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它在全國乃至***頗有知名度,因為早在1933年就得過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展覽會獎。不過,這種地方土產為日本人所賞識,卻是另有原因:抗日戰爭期間,開封與杞縣淪陷時,侵華日軍對這種“醬紅蘿卜”產生過濃厚興趣,以至念念不忘。邵燕祥先生上世紀90年代在一篇《談吃》文中,約略說過這事,讀后讓人同作者一樣有“打翻了五味瓶”之感。我想把邵先生的話摘在這里:
河南省有個杞縣,就是杞人憂天那個杞人的老家。縣城里有那么一塊菜園子,幾畝幾分幾地,出產一種蘿卜,生鮮我沒見過,但見過做成醬菜以后名為“杞縣醬蘿卜”的,暗紅,半透明,有特色。……我過去沒吃過,也沒聽說過,是到蘭考,主人用來招待,才開了眼界,嘗了鮮的。而聽說日本人早已向外貿部門點名要貨。可見是吃過,愛吃,吃上癮的。本來,“人之于味,有同嗜焉”,完全可以理解;但我自慚狹隘,當我想到那些點名要吃“杞縣醬蘿卜”的日本人多半是什么年月什么情況下留下味覺記憶的時候,我竟不能抑止我的悻悻然。人們愛說一句俏皮話,其實所狀是一種絕不俏皮的精神狀態:“打翻了五味瓶”。
誠然,淪陷期,家鄉的許多特產為強敵暴殄那種的狀況,早已成為歷史;杞縣“醬紅蘿卜”,作為知名品牌,現在已經暢銷國內,而且遠銷***,年年都為國家創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當此盛世,人們能夠忘記歷史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此時我又想起了長輩們說過的一件事:1939年1月20日(農歷十二月初一),杞縣那位德高望重的愛國民主人士、大同中學的校董劉伯泉,因不屈服于侵略者的嚴刑拷打,拒絕附逆,“被日寇用刺刀和磚頭活活慘殺于杞縣小西門南邊的城頭上”。那些劊子手在殘殺這位中國民眾的精英之后,大概不免得意忘形,要去大嚼杞縣的“風干兔肉”與“醬紅蘿卜”等美味了。
劉伯泉先生寧死不屈,他那崇高的民族氣節光照后人。當年有許多熱血青年,曾為他的精神所感召,投入了抗日洪流,為民族為國家建立了功勛。
“醬紅蘿卜”供銷兩旺,好一派和平繁榮景象。人們仍須居安思危,銘記和發揚劉伯泉先生的精神,這是毋庸置疑的。(王予民)(原標題:“醬紅蘿卜”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