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姜,臨潁蒜,八龍白菜吃不厭”,“石橋蘿卜張良姜,神后的閨女不用相”。在豫西南一帶留傳至今的諺語,都說到了張良姜。
中州名鎮張良鎮的張良姜,已有2200多年的種植歷史。
祛病良藥
生姜,是我國重要蔬菜品種,原產于印度,在我國作為烹調用調料已有至少4400年。
生姜不僅是我們日常使用的調味品還是治病防病一大良藥,在炎熱的夏天,因為人體唾液、胃液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食欲,如果飯前吃幾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冬吃蘿卜,夏吃姜”,“飯不香,吃生姜”的道理。自遠古時期起,生姜同樣被用于協助治療關節炎、疝氣、腹瀉和心臟病。
藥用食用俱佳的張良姜,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關于張良姜還有一個傳說:漢代,劉邦與項羽征戰于魯陽,劉汗病染身,久治不愈,民獻張良姜茶,服后病除。劉邦得位后,將張良姜定為貢品。張良姜“色澤深黃,辛辣芳香,氣濃味長,質實絲多,百煮不爛,久貯不腐”,有“姜中之王”的美稱。
據張良鎮營南村菜農趙文昌介紹,張良姜有兩個品種,一種姜塊較小,稱為“小黃姜”,另一種塊大,稱為“大黃姜”。張良姜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被科學家稱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
2010年5月,張良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也是全國首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生姜產品。
市場前景
雖然張良姜的名氣很大,銷往很多國家和地區,但是和同屬農產品的山東大蔥相比,品牌和影響力仍有很大差距。
據趙文昌介紹,張良姜的品牌這幾年聲譽并不好,3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張良姜有啥特點了,根本不知道張良姜有許多外地姜所沒有的特性,認為張良姜只不過是生長在張良罷了。于是,很多人便把張良姜這一歷史上有名的貢品混同于一般姜了。
這其中原因諸多,尤其是上世紀40年代初,有一種姜瘟病流傳到張良,造成張良姜大面積死亡,種姜面積銳減,這一河南省名優特產瀕臨滅絕。
千年的貢品,日漸衰落?張良鎮一位和記者隨行的人士告訴記者,前些年有農戶把張良姜拉到平頂山去賣,開始他要價是1公斤4元,可沒人要。原因是外地進來的姜每公斤只有2元。他對商販說:“我這是正宗的張良姜,價格當然和外地姜不能一樣。”可人家卻說:“張良姜不也是姜嗎?你要價高沒人要。”無奈,他只好也按1公斤2元處理掉了。
張良姜要再現昔日風光,只憑口號已不行,需要做許多具體而細致的工作。
在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同時,一定要在包裝上下工夫,設計精致、漂亮的小包裝,不但適合城市居民購買,還能提高價格,增加菜農收入。
市蔬菜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改變過去零星銷售的辦法,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使張良姜真正做到優質優價,占領大市場。”
張良姜這一張良的名牌產品,并沒有使每一個張良人都重視它、保護它。前些年,個別本地人賣的明明是從外地進回的姜,卻硬說是本地張良姜。有外地客商問:聽說張良姜絲多,你賣的姜為啥沒絲呢?本地人卻說,張良姜本身就沒絲。“如此以假亂真,以訛傳訛,真正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張良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谷長興告訴記者。
本地貨受追捧
據了解,我國生姜主要集中在山東、湖南、貴州、廣西、四川、河南、湖北、陜西等8個主產區,生姜種植面積逐年增長,2009年生姜產量約650萬噸,2012年生姜產量已經超過700萬噸。
還未平息的山東毒生姜事件,讓不為人關注的生姜產業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據央視5月份報道,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部分農戶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進行生姜種植,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各地紛紛對蔬菜市場進行了生姜排查,老百姓也談“姜”色變。
為徹底消除“神農丹”的危害,山東省也對各大姜種植區取樣送檢,一經發現使用違禁農藥,種植農戶大姜將全面翻耕。
不僅是在山東,浙江杭州、河南鄭州等多地也行動起來,對有毒生姜進行了“圍剿”,毒生姜事件使得很多主產區的生姜價格受到影響。
張良蔬菜專業合作社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張良姜的銷售基本不受影響,畢竟老百姓信賴本地的蔬菜。”
在鄭州市豐慶路新合作聯購超市的蔬菜區,一位孫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都來買菜,近段時間的毒生姜事件讓他很害怕,因為在家吃飯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讓農村老家人給捎了幾斤生姜,“畢竟家庭種植的不圖賺錢,不會打農藥。”孫先生表示。
記者在鄭州市一家農貿市場看到,很多菜販聲稱自己賣的姜是河南本地的,都極力撇清和毒姜有關系。
從每一起食品安全的曝光和查處,始作俑者并非十惡不赦的犯罪分子,而大多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農民。以毒生姜為例,他們把未使用過農藥的生姜出口到國外,或留給自己吃,把有毒的生姜賣給國內老百姓食用,而這些生產毒生姜的農民把毒生姜賣給了別人,也許換回家的是地溝油、毒大米。
6月3日,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羅斌,在首屆中原農產品安全與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解決食品污染的關鍵,要找出污染源,確定關鍵控制點,從其特性、毒性、劑量和人體攝入量等方面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預警機制和以預防為主的管理機制。”(記者 姬萬里 文/圖)(原標題:千年貢品——張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