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汝陽:“鄉官”獲杜仲專利農民增收入

2013/9/13 13:53:22 點擊數: 【字體:

汝陽:“鄉官”獲杜仲專利農民增收入

    汝陽縣王坪鄉黨委書記幾年間兩獲國家專利,用他的專利技術生產的杜仲系列茶在獲得省科技成果獎之后,20日又獲河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鄉黨委書記怎么和專利技術掛上了鉤?這得從王坪鄉的6萬畝杜仲說起。    

    6萬畝杜仲像一團火,不停地“燒著”田漢文的屁股    

    杜仲,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樹皮和樹葉均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病毒等藥用保健作用,杜仲因此被稱為“神奇之樹”。    

    王坪鄉農民大規模種植杜仲始于1994年。其時,杜仲皮的市場價達到每公斤180元。受高價誘惑,各地紛紛種植杜仲,王坪鄉利用扶貧貸款一下種了6萬畝。四五年時間過去了,等到王坪鄉農民種植的杜仲樹到了能夠環割剝皮的時候,市場上杜仲皮的價格已直線下跌到每公斤18元,而且杜仲樹5年才能環割剝皮一次,當地農民的致富的夢想破滅。   

    田漢文就是在杜仲種植業陷入困境時的1998年調任王坪鄉鄉長的,并于2001年接任該鄉黨委書記。一到王坪鄉,他首先需要直面的就是王坪鄉的6萬畝杜仲,能否將這一大資源轉化為效益,不僅關乎農民的收入,而且關乎鄉黨委、鄉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當時王坪鄉的實際情況是:一條2米寬的土路是該鄉和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電僅通到鄉政府所在地,鄉財政收入近有50萬元。鄉里想通過招商引資來開發杜仲資源,想方設法好不容易有人有了意向,可人家一到王坪,二話不說掉頭就走。也找過科研單位,人家倒是很愿意開展杜仲開發項目課題研究,但條件是需要提供至少30萬元的課題研究經費,并且成果出來后,還要支付數目不菲的成果轉讓費。走投無路,只好自己靠自己。    

    利用杜仲葉是解決問題的“牛鼻子”    

    田漢文在大學學的是物理專業,和杜仲風馬牛不相及,一切只好從ABC入手。查閱了大量資料,田漢文覺得自己抓住了“牛鼻子”——從開發杜仲葉入手。杜仲皮雖然市場價低、收獲周期長,但農民總算還有收入,而同樣具有藥用保健作用的杜仲葉卻一分錢也換不來。6萬畝杜仲樹,每年都有數百噸的樹葉。    

    當時,市場上對杜仲葉的唯一利用途徑是制作杜仲茶,但各個品牌的杜仲茶銷路均不是很好,所以對杜仲葉的需求量十分有限。經反復捉摸,田漢文發現市場上現有的杜仲茶銷路不暢的主要原因是泡出的茶味苦,顏色呈褐色,咋一看像中藥湯一樣。同時,這些杜仲茶采用的是傳統的干葉蒸炒制茶法,而杜仲葉曬干后再蒸餾,藥用保健作用明顯下降。如此一來,喝茶的不喜歡杜仲茶的味道,治病、保健的不滿意杜仲茶的效果,被拋棄也就順理成章了。能否利用杜仲鮮葉制茶,是之兼有藥用保健作用和綠茶特有的清香呢?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但有了這種想法,它就成了田漢文努力的目標。而要完成這個目標,首先要學會制茶,田漢文決定到南方的茶廠去“偷藝”。  

    身份是田漢文“偷藝”時最好的保護傘    

    從1999年開始,每逢鄉里的工作稍有空閑,田漢文就南下,目標主要是浙江、江西、福建這幾個產茶大省。    

    田漢文“偷藝”,他的身份是他最好的保護傘——無論是當鄉長,還是當書記,別人都不會往“偷藝”上想,因為這些年北方各地到南方參觀學習的人多了,參觀團的人各種各樣的目的都有,唯獨沒有“偷藝”的,特別是對黨政官員來說。    

    人家不防,并不等于“偷藝”就很簡單,工藝這東西,并不是寫在書本上,看一下就明白,需要細心去觀察,用心去捉摸。看得多了,田漢文慢慢也就看出了門道:炒茶工藝,最講究的是火候——用多高的溫度來炒多長時間。于是每到一家茶場,田漢文總要把手伸到人家的炒鍋中,試試茶葉的溫度,并大約估算一下時間,以此來進行總結。    

    “偷藝”也曾引起過別人的懷疑,在西湖邊上的一家茶場,廠里的技術人員就看出了他“行為不端”,一個勁催他快走,后來接待單位還專門打電話到汝陽核實他的身份呢。    

    多個茶場走下來,田漢文心中有了底,就回來親自操刀上陣。他買來市場上能買到的各種加熱設備和各種各樣的炒鍋,開始利用晚上在辦公室或家中開始炒茶。由于辦公室內擺著許許多多的炒鍋,還曾引起過一些誤會,一些群眾地下議論:“這個鄉干部是個‘吃嘴精’,辦公室里房里恁多鍋,整天不知在弄啥山珍海味吃呢。”    

    搞試驗,最初的新鮮和熱情一過,剩下的就只有枯燥了,而伴隨枯燥的,又是接連不斷的失敗地打擊,所以氣餒也就隨之而來了。田漢文也曾多次讓失敗整得灰頭土臉,把炒茶的家當收拾起來放到了角落里,但6萬畝杜仲的面積確實太大了,只要到鄉里,臉前身后到處是杜仲樹的身影,重新拿起炒鍋……2001年3月,田漢文終于用電為熱源炒出了各項指標均合格鮮葉杜仲綠茶。和傳統工藝炒出的杜仲茶相比,這種杜仲茶最大限度保留了杜仲葉的藥用保健功效,泡出的茶水清香濃郁,顏色呈草綠色。   

    鮮葉杜仲茶工藝掌握了,田漢文又把目標瞄向杜仲雄花茶。杜仲樹雄雌異株,這種茶便是用雄杜仲樹的花炒制而成。對于杜仲雄花茶,田漢文只在書本上見過介紹,但市場上沒見買的,多次摸索著炒下來,結果一塌糊涂——杜仲雄花呈針狀,只有2至3厘米長,十分嬌嫩,遇熱就焦。就在田漢文幾近絕望、就要放棄時,他聽到了上海一家科研單位擁有此項技術,就滿心希望地前去了。    

    然而上海這家科研機構明確告訴他,這項技術的轉讓費是20萬元。田漢文想以貧困縣的名義讓對方照顧,沒想對方冷冰冰地說:“貧困地區免談。”田漢文的臉一下子漲紅了,就想起身離去,可忍了再忍,又舍著臉求人家給一點樣品看看。研究所的人可能也感覺到說的話過分了,就拿出一個信封,在里面給他裝了10克左右的杜仲雄花茶。
   
    受了刺激加上有了樣品,走出研究所的大門田漢文發誓一定要炒出杜仲雄花茶來!回來后他又開始了熬夜……  

    2001年3月8日晚,田漢文的辦公室內擠滿了人,大家都在焦急地看著田漢文為這一臺他改造過的微波爐忙碌。之前,田漢文已成功解決了炒制杜仲雄花茶的關鍵技術——杜仲雄花在炒制過程中的防氧化,現在就只是炒制時間和溫度的數據的取得了。晚上9點多,當田漢文打開微波爐的爐門時,一股清香飄出——這是杜仲雄花茶炒制是否成功的一個標志,滿臉紅光的田漢文大喊一聲“成了!”,辦公室內一片歡騰。   

    第二天,田漢文還用從上海帶回的那個裝樣品茶葉的那個信封,裝了滿滿一信封他剛炒出的杜仲雄花茶,寄了過去。沒過多久,上海的電話打過來了,問明情況后,對方告訴他這項技術可以申報國家專利。這還真提醒了田漢文。經申報,第二年他的鮮葉加工杜仲茶工藝和微波加工杜仲雄花茶工藝雙雙獲得國家專利證書。

    為將盡快出效益,他選擇了無償出讓專利技術    

    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技術,田漢文名聲大振,不斷有人前來和他談技術轉讓的事,但由于田漢文的條件太“苛刻”,都沒有談成。田漢文開的價碼不是要付給他多少錢,而是把廠建在王坪鄉,收購王坪的杜仲葉和杜仲雄花,讓漫山遍野的杜仲葉盡快變成農民手中的鈔票。    

    制約條件還有一個,用電和微波炒茶在國內屬于首創,沒有生產設備。田漢文只好決定利用自己在河大物理系學過的知識,自行設計。他和中信重機公司合作,經過8個多月的努力,2002年4月,這臺46米長的電腦控制的紅外線自動炒茶機終于走下了生產線。    

    有了專業機器,又有兩項專利技術撐腰,瀾博公司的人來了。選址建廠,第二年投產,產品一投放市場,反映良好,兩年的時間,他們生產的杜仲系列茶已銷往附近的6個省市,今年,公司的銷售額將超過2000萬元。與此同時,今年,王坪鄉群眾向瀾博公司賣杜仲葉和杜仲雄花80余噸,收入350萬元,全鄉農民人均276元。    

    田漢文松了口氣,但他說目前杜仲葉的利用率只有10%。為此,這兩年他與河南科技大學專家聯合開發杜仲口服液以及從杜仲葉中提取綠元素、桃葉珊瑚甙和杜仲膠,兩項技術已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并已著手申報國家專利。田漢文說,這兩項技術投入生產后,杜仲葉的利用價值將提高50倍……    

    一個鄉黨委書記黨委書記醉心于搞專利發明,是否有不務正業之嫌?汝陽縣一為主要領導告訴記者,田漢文搞專利發明并沒有影響工作,這些年王坪鄉的各項工作大有起色,特別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硬指標——經濟總量,王坪鄉已連續5年增速位居全縣各鄉鎮前5名。當記者用同樣的問題來問王坪鄉的群眾時,他們說:“田書記干的事能提高我們的收入,這是最務正業的事!”(原標題:汝陽:“鄉官”獲杜仲專利農民增收入)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農博網(2006-10-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