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是工業強縣,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一直是其“短板”,但近年來新安縣圍繞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不僅促進了農業和農民的增收,還把一些特色農產品如“鐵門朝天椒”、“關址玫瑰雞蛋”等推向全國各大市場,叫響了“新安牌”。
新安縣的朝天椒,賣到了全國各地
12日,新安縣鐵門鎮陳村村民張萬強接到一個大訂單,一個名叫朱廷光的重慶客商要他代收當地著名的朝天椒,一次就要100噸。
重慶客商為啥要來洛陽買辣椒?朱廷光說,因為鐵門鎮的朝天椒辣度高、質量好,是很好的火鍋底料原材料。
張萬強介紹,他種了三四畝朝天椒,客商需求量大時,他還會到靈寶、洛寧等地收購質量上乘的朝天椒,賣給全國各地客商。
“光就收購、銷售朝天椒這一項,一年能有多少收入?”記者問。
張萬強笑笑說:“五六萬吧!”
鐵門鎮黨委書記郭建偉介紹,自有計劃地發展朝天椒種植和集散以來,鐵門鎮朝天椒種植規模已由幾年前的1000多畝增加到現在的2.3萬畝,總年產量達5000噸,實現產值9000萬元。目前,鐵門鎮做朝天椒生意的農民經紀人有125人,大小運輸車輛200多輛。
“新安縣的特色農業除了鐵門鎮的朝天椒,還有北冶鎮的關址玫瑰,倉頭鎮的張村黃芩、王村(藥用)牡丹等。像關址的玫瑰,除了可制作玫瑰露、玫瑰精油,還能制作玫瑰雞蛋。這些雞蛋賣到北京的五星級大酒店,一個3塊!”新安縣宣傳部副部長王學新說,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化了產業結構,也增加了農民收入。過去一畝地除掉工時和投入,能掙千把塊就算不錯了,現在種玫瑰和朝天椒,每畝少說也能賺3000元。
姑娘不愿嫁進的貧困村,如今成了“香餑餑”
特色農業讓村民致了富,生態旅游則把昔日姑娘都不愿嫁進的貧困村,變成了附近村民爭相聯姻的“香餑餑”。
石井鎮龍潭溝村是龍潭峽景區所在地。過去,全村人均七分地,致富無門路,窮得姑娘們都不愿往村里嫁。
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后,鎮里對土地資源進行了整合,并在龍潭溝村建起了旅游新村。
“村民依托龍潭峽旅游紛紛辦起了家庭賓館、飯店,經營土特產,使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和洛陽市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龍潭溝村副支書王定民說,現在,他們村80%以上的家庭都在從事旅游服務業,經營得好的家庭,有的年收入高達30多萬元。
用舊廠房改建物流園區,鐵路直接鋪到貨場里
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新安縣對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也絲毫沒放松。
在新安縣河南國能黃河物流園區,記者看到園區內不僅建起了倉儲中心,還把鐵路鋪到了貨場里。
河南國能黃河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嚴說,這個新型物流園區是利用原黃河水泥廠的舊廠房改建的,建成后將主要進行煤炭、農副產品等的物流輸送。黃河物流園區建成投用后,可以實現公路、鐵路聯運,整列火車都可在這里進出,將新疆、甘肅等地的煤炭運進來,把新安等地的氧化鋁粉運出去。
李嚴指著新鋪設的鐵路說,現在,他們已完成了兩條鐵路專用線的延長改造,今后還要改造建設兩條,使貨物年吞吐量超過480萬噸。(記者 韓鐵栓/文 通訊員 劉功銀/圖)(原標題:玫瑰黃芩朝天椒 鋪就新安富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