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李應賢,高級農藝師,洛寧縣果樹研究所所長,曾先后獲得“河南省勞動模范”、“雙擁先進個人”、“愛心助學先進個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個人”和“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培育的“金珠果”沙梨,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果業優秀產品”。
提起洛寧,許多人知道這是一個國家級重點扶貧縣,卻不知道這是一個水果生產大縣,該縣特色水果種植面積已達23.5萬畝,年總產量2.6億公斤,年產值6億元,特色水果種植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提起洛寧的水果,除了獲35項獎的“上戈”蘋果,還有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金珠果”沙梨,這種沙梨遠銷俄羅斯、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有誰知道這種暢銷海內外的“金珠果”沙梨是一位農民林果專家培育出來的,他就是李應賢。
李應賢1976年參軍,1982年退伍回家時,全家八口人住著一孔沒有通電的土窯洞,父母雙臥病榻,他家是全村最貧困的家庭之一。
面對貧困,看到家鄉很多人通過種植蘋果等水果走上致富路,李應賢決定把目標鎖定在改良野生沙梨、培育出新的優質沙梨品種上。
一個普通農民進行林果新品種的培育工作,李應賢面臨著知識、技術、資金和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困難。他首先承包了25畝土地,上山刨回來幾百棵野生沙梨樹苗栽到了地里。
兩年后,重新嫁接過的幾十種沙梨樹陸續結出了果實。李應賢逐棵樹品嘗,竟沒有一種好吃的。為查找失敗的原因,李應賢一面通過電話和書信向他認識的林果專家求救,一方面躲進窯洞
夜以繼日地到書本中尋找答案。次年,他換了一種砧穗組合方式,誰知到了秋天,他將成熟的果實拿到省農科院一化驗,各項主要指標均不理想。
這次失敗后,李應賢已債臺高筑。但李應賢并不氣餒,他背了一兜干糧,跑到陜西找到了著名林果專家杜澍教授。杜教授被這位農民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感動了,建議他采用同砧異穗、異砧穗的方法重新試驗。
李應賢通過探尋資源、嫁接授粉、對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1998年11月,一個平均果重125克,風味酸甜適口,保健功效進一步增強的沙梨新品種誕生了。當年,該品種通過了河南省科委組織的省級成果鑒定。
1999年11月,河南省科委組織專家團對李應賢培育的沙梨進行了現場鑒定。因其果色黃如金,形美如珠,被與會專家定名為“金珠果”。隨后,該成果榮獲河南省政府“科技發明金牌獎”和“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6年“金珠果”沙梨被農業部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2007年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果業優秀產品”。
帶著致富的夢,李應賢邊學習,邊考察,邊試驗,培育出了優質沙梨新品種“金珠果”,他也從農民成為了一名高級農藝師,十多年來,他還免費給山區5萬多名農民進行果樹技術培訓,幫助1萬多名山區群眾走上了致富道路。(本報記者黃紅立通訊員易劍波)(原標題:普通農民成了“沙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