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打虎亭漢墓出土有些偶然

2012/3/16 14:42:55 點擊數: 【字體:

   

    位于新密市牛店鎮打虎亭村的打虎亭漢墓與其說是一座墓葬,不如說是一座行走在地下的漢代文明史,墓室中的石刻和壁畫,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習俗、禮儀風情、生產藝術,而且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物考古價值。
      
    久違了。當我走進打虎亭墓室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心生感慨。
     
    說久違,是因為經由了五年打撈的“厚重河南”,已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遇到如此“厚”、如此“重”、如此讓人震撼的歷史文化遺存了。說久違,是因為很長很長時間以來,沒有過如此激動了。
      
    從進入墓室到走出來,100多平方米的墓,看了整整五個小時,墓室內容之豐富,讓人回味不盡。
       
    這是一座東漢墓葬,它與其說是一座墓葬,不如說是一座“地下宮殿”,一座行走在地下的有漢一代文明史。
      
    但凡有漢一代的生活、禮儀、生產、藝術,但凡有漢一代的信仰、世俗、風情、習慣,從衣、食、住、行到迎送禮儀,從那時的生活到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它盡數囊括,一網打盡了。
      
     所有這一切生活圖景,都是通過墓道石刻與彩、墨相間的墓室壁畫完成的,而墓室石刻和壁畫面積之大、之完整,有專家認為,至少在已出土的漢代單一墓室墓葬中絕無僅有。
      
“一墓包含東漢史,萬目觀止萬目奇”。
     
    這是一座值得細細探看的墓室,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迷宮。

    打虎亭漢墓堪稱獨一無二
        
    從新密市出發,西南行大約6公里,就是打虎亭漢墓所在地。
      
    公路邊,高高的電線桿上,有兩塊牌子,一塊紫色、一塊藍色,其上皆寫著“打虎亭漢墓”字樣。公路邊,通往打虎亭漢墓的甬道與公路相連的地方立著一塊碑,上面也寫著“打虎亭漢墓”字樣。
      
    甬道兩邊,排列著石馬石像等。下公路沿甬道前行不遠,是一個雄偉氣派的仿漢風格的大門,那就是打虎亭漢墓的大門。
      
    進門,沿寬大的廣場南行六七十米,可見一高大的土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打虎亭漢墓。打虎亭漢墓實際上是由一高一低兩座墓組成的,高的巍峨壯觀,雄視四周,有一種傲然而立,舍我其誰的霸氣;矮的平和柔婉,似在不經意間拋灑不盡的媚情。
      
    這是個“鴛鴦”墓,高的墓冢埋葬的是男主人,低的應該是他太太的墓室,兩墓冢相偎相依,不離不棄,似在延續著生前的夫妻恩愛。
   
    但是為了便于區別,這兩座墓如今被標注成一號墓和二號墓,并按科學的方法闡述為:一號墓和二號墓是疊壓的關系,一號墓疊壓在二號墓上,是用夯土,一層一層夯起來的。
   
    土冢前,有修竹有海棠,2008年3月8日,天還不是太暖,樹、草都還枯黃著冬的蕭條,但海棠卻已發出了嫩芽,露出春的生氣。
     
    據說,墓下原有池塘、闕、石人、石獸,規模很大,但1800年的時間,把規模削去了大半。
    
     “我們現在看到的墓,比原先小多了,墓冢上的土被刨挖去了很多。”陪同我采訪的打虎亭漢墓管理處原主任王明亮先生有些遺憾地說。
    
    拾級而上,有一現代人建的牌坊立于墓前,牌坊有一聯,曰“遙觀黃河早年終為人間古墓依嵩岳千古尚留漢代風”。
    
     站在土冢之上,周圍地勢一覽無余,新密文化人楊建敏先生指著冢南一條土嶺說:“那是楊嶺,楊嶺之下,按風水來說是龍系,龍頭在西,龍尾在東。”這就可以理解有漢一代的墓主人為啥在這里平地起一個大墓冢了。
        
    實際上,墓南原先有條河,有龍系,有河環繞,自然是一個風水寶地。
       
    據說打虎亭漢墓因為附近有打虎亭村而得名。王明亮先生指著墓南一片開闊地告訴我:“那里曾經有十里長亭,還有清代的御射亭,因為乾隆曾經在這里住過,并在這里射死過一只老虎,老百姓為表示紀念,就把村子叫做打虎亭村,把亭子叫做打虎亭。”
       
    但已故文物專家、曾主持發掘打虎亭漢墓的安金槐先生認為,打虎亭名字和《水經注》中記載的打虎亭漢墓前原有的石闕關聯比較大。
      
    安金槐先生認為,打虎亭漢墓修建前,打虎亭村附近已有這樣一座漢代石闕。因為漢代的石闕樣式大都是每一邊的石闕結構下有方形的石闕基礎,中間有方體的石砌闕身,頂部還有四面出檐的屋頂形石闕頂,所以整體石闕從一邊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闕身四壁多雕刻有兩虎戲斗、虎與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畫像,再加上當時當地群眾不知這是石闕,只看到整個石闕樣子像亭子,而闕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圖像,于是就把這種漢代石闕叫做“打虎亭”,后來也就把漢闕附近的這個村子稱為“打虎亭村”,再后來也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
      
    打虎亭漢墓管理處原主任王明亮先生說,打虎亭漢墓屬距今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是典型的夫妻墓。西邊的墓因為有大量的石刻畫像,被稱為畫像石墓,東邊的墓內因為有豐富的彩、墨色壁畫,被稱為壁畫墓。
      
    在有漢一代,厚葬之風盛行,人們視死如生,所以要把現世的排場都帶到陰世,這樣,兩座漢墓的墓室都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設施,有臥室、庭院、廚房、餐廳和馬廄,整個墓室,從地平深入地下近7米,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的東漢墓之一。
        
    石刻墓內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像,壁畫墓內繪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堪稱中華漢代雕刻繪畫藝術的博物館。

    挖豬圈挖出的漢墓
      
    打虎亭漢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豬圈時發現的,是個偶然。
     
    據有關資料記載,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群眾響應那時黨的號召,要搞副業生產,搞什么呢?
      
    農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資源,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搞養殖,于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豬圈。起土時,他們在西冢的周圍發現了石圍墻,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頂券磚,并在東冢頂部南側發現一盜洞。順盜洞進入墓內,他們發現墓室頂部和南北東三壁上都有大面積的彩色壁畫,各耳室門上雕刻著精致的石刻。村干部立即將此情況報告給上級文化部門,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員對該墓進行了實地勘察,初步認定這是兩座具有重要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大型東漢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開始正式發掘。
      
    “打虎亭漢墓的發現其實是一種刻意的行為。”當記者就這一歷史詢問當地文史專家、82歲的魏殿臣老先生時,有新密市文物活字典之稱的魏老先生說:“那其實是有人有意打開的墓道,因為不懂文物,墓道打開后,里面的壁畫有些還給破壞掉了,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魏殿臣老先生說,當時辦“三場”(豬場、雞場、羊場),打虎亭村就選到了這個大的土冢,他們把土冢平整了一下,在最上面一層養雞,中間一層養羊,下面一層養豬。當時養豬的豬窩就打在土冢上。也許是因為好奇,也許是為了挖出些寶貝,他們有意往深里挖了挖,把一號墓中耳室的上部挖透了,從上面爬進了墓室。因為附近村民都傳說這土冢是常十墓,還有一種說法“常十冢,補子廟,金子銀子十八轎”。在挖時,因為挖了十幾米深,又沒保護措施,一個被改造的地主砸死在里邊,村干部這才趕緊報告給了上級有關部門。
       
     作為當時的文物工作者,魏殿臣老先生在接到報告后,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在經過察看后,他感覺這是罕見的大墓,立即報告到省里,省里對此進行了發掘,發掘結果果然讓人振奮,這是一座全國獨一無二的東漢大墓。
     
    盡管已過去40多年,2008年3月8日上午,當魏殿臣老先生和記者一起重溫那段歷史時,仍無限感慨:“如果不是發現及時,這樣一座無比珍貴的東漢大墓就被毀了。”
     
    似乎在回應魏老先生的感慨,當時的歷史見證人、與魏殿臣老先生同齡的張偏先生一見魏老先生就說:“我該法辦啊!”
     
    張偏先生就是當時打虎亭村打西生產隊的隊長,但當被問及當時情況時,對文物有了新認識的張偏先生卻三緘其口,說他當時正帶領社員在別處勞動,事后才趕到現場的。
   
    就這樣,當時的真實情況,記者最終也沒有打探出來。
      
    但當談及為啥那里會有個東漢大墓時,附近村民熱情很高,開始講述自己知道的有關大墓的歷史故事。說法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墓與劉秀有關。
      
    有關大墓的來歷大體是這樣的:西漢末年,外戚王莽一度篡奪了西漢政權,廢漢立新。當時居于河南南陽(其時稱“宛”)的漢朝后裔劉秀為了奪回王位,恢復漢室,遂率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帶交戰中,劉秀兵敗,被王莽追殺。劉秀逃到打虎亭村外時,遇到正在犁地的常十,就說:“你救救我吧!”常十說:“我一個犁地的,咋救你哩?”劉秀說:“這好說,你把我犁到土下,讓一層薄薄的土蓋住我,等犁回來,你再讓牲口站到我身上,他們就找不到我了。只是要讓馬抬抬腳,別往狠里踩。”民間有關“牲口空蹄”(也就是馬站著時一只蹄子實踩,一只蹄子抬著)的說法,據說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常十如是做來,不一會兒,王莽帶追兵來到,問常十見到有人跑過來沒?常十說沒見。追兵一聽,就知道常十是說瞎話,因為劉秀除了這條路,并無他路可逃。王莽一怒之下拔劍殺了常十。
      
    殺死常十后,王莽又帶兵把地下扎了個遍,唯獨沒有扎牲口站的地方,就這樣劉秀逃過了一劫。
     
    劉秀即位后,為了報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了報恩寺紀念常十外,還將打虎亭村一帶賜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后代的家族墓地。于是,當地群眾就把打虎亭漢墓說成是“常十墓”,把地面上的土冢稱為“常十冢”。實際上,直到現在,打虎亭村附近確實有一“報恩寺”,并有十余座東漢時期的大墓冢存在。
      
    在當地,有關王莽攆劉秀的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說是劉秀被王莽追到打虎亭村時,情急之下躲到了常十家里,與劉秀長相頗似的常十急中生智,與劉秀互換了衣服,佯裝劉秀繼續逃跑,劉秀由此幸免于難,常十則被王莽追上殺死了。后來劉秀為了報答常十的救命之恩,就修了這座大墓。
     
    似乎是為了佐證這樣的說法,新密市米村鎮前士郭村有西報恩寺,寺里由明代保定通判、山西應州知州閻周民撰寫碑文的“報恩寺碑”也記載了這一傳說:
       
    邑之西六里有寺曰報恩,創自東漢,父老相傳,以為光武迫于莽兵,投匿常氏家,有行十者,貌肖光武,莽兵大索,常氏以十應,光武得免,斯時也呼吸之間,社稷以之君重,子為輕,仁羲有不容并伸者矣,其后莽就誅,光武登極,為之置冢而奉之,此寺之所由名也。代遠跡湮,寺存草屋數間,僅足為納子蔽風雨耳。有祖剎者,易草而瓦,易卑隘而崇廣矣焉,水陸有殿,佛像有殿,浸浸乎名剎矣。邇者又集鄉之崇,是教者為祖師殿、天王殿,律之居民,亦肯堂肯構之子也、不可嘉乎?!周民常輿黃子松浯修業其間,既而同舉鄉闈,則斯地又吾發跡之所也,朝夕燈火,不得不追念其人之勞。記之請,可以墨而拒乎?況昔賢大悲之作,浮屠之贈,亦嘗應其求而且增益其不能為之,唱酬留衣略其名而諒其行也。予於剎也將毋同。
      
    明嘉靖戊子科舉人歷官山西應州知州邑人閻周民撰文傳說盡管很生動,但據魏殿臣老先生研究,這座大墓的主人并不是傳說中的常十。(原標題:打虎亭漢墓出土有些偶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