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漢墓被中外專家譽為“中華東漢第一墓”。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文化藝術價值之珍貴全國僅有。地宮中保存的畫像石刻300多平方米,彩色壁畫200多平方米,構成一座色彩絢爛的漢代藝術宮和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對研究我國漢代文明歷史、繪畫、雕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打虎亭漢墓,繪畫、雕刻巧奪天宮。其中“宴飲百戲圖”是漢代墓葬壁畫的藝術精品,圖中人物眾多,且維妙維肖,其畫幅之長、場面之大,為漢畫之最。 “相撲圖”中人物英勇威武,動作栩栩如生,說明漢朝已有相撲運動,也證實了海 外相撲發源于中國的傳說。“戲車圖”是鎮館之寶,它展示了中國漢代最高雕刻藝術,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一絕。根據近期達成的議項,我們將與國家徐悲鴻紀念館共同開發這一精品。
意外的發現
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壁畫、畫像石墓。位于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掘。兩墓東 西并列,相距30米,墓主當為親族。據墓葬規格,墓主的身份都應是當時的高級官吏。有人根據《水經注》記載,認為西側的1號墓墓主為弘農太守張伯雅。 打虎亭漢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豬圈時發現的,是個偶然。據有關資料記載,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群眾響應那時黨的號召,要搞副業生產,搞什么呢?
農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資源,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搞養殖,于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豬圈。起土時,他們在西冢的周圍發現了石圍墻,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頂券磚,并在東冢頂部南側發現一盜洞。順盜洞進入墓內,他們發現墓室頂部和南北東三壁上都有大面積的彩色壁畫,各耳室門上雕刻著精致的石刻。村干部立即將此情況報告給上級文化部門,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員對該墓進行了實地勘察,初步認定這是兩座具有重要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大型東漢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開始正式發掘。發掘結果果然讓人振奮,這是一座全國獨一無二的東漢大墓。(原標題:打虎亭漢墓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