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黃帝故里 天地之中

2012/6/14 9:58:13 點擊數: 【字體:

 
       
    黃帝故里尋根祖

    日前,記者前往河南鄭州。出鄭州市區南行40公里,即新鄭市。新鄭古稱有熊國,黃帝在此出生、創業并建都,這里是黃帝故里,也是炎黃子孫的老家。

    故里景區分三段,故里祠區居中。黃帝故里祠始建漢代,歷代迭修。全國紀念黃帝祠廟上百所,此處可稱“故里祠”。祠堂門口,與其他廟宇或殿堂門前的石獅不同,此處鎮祠之獸為石熊。據傳,有熊國確曾有熊,黃帝父親少典的部落對熊很是崇拜。進得大殿,見黃帝中年坐像,相貌英偉。殿內四墻繪有黃帝生平的八幅壁畫,分別為黃帝誕生、開發農牧、創造舟車、黃炎結盟、建都有熊、高擎龍旗等,描繪了黃帝肇始文明、統一中華、奠基中國的豐功偉績。

    故里景區南段,為中華姓氏廣場,長寬各130米,方方正正。沒進廣場,便見“陳”、“趙”、“孔”、“李”等各大姓氏旗幟,沿廣場四周一字排開。廣場外圍植有一圈銀杏,計960棵,象征960萬平方公里土地。

    廣場南端,為中華姓氏鼎壇。壇身上層刻有中華最早的姓——風姓,中層刻有女系下傳姓,下層刻有宋代百家姓。壇上,立有九鼎,居中最大者為黃帝寶鼎,高6.99米,重24噸,直徑4.7米,青銅鑄成,鼎腹刻九龍,鼎足為三只熊。史載,黃帝最早將鼎從炊器變為禮器。

    鼎壇下有中華姓氏碑。碑上有樹形“姓氏樹”,形象描繪了姓氏的源流。樹干刻有“黃帝(姬)”三字,黃帝以姬為姓。樹干延伸出十幾個枝干,每個枝干又生發大量樹葉。每個枝干代表黃帝后裔的一個分支,如“少昊(已)”、“堯(祁)”、“舜(姚)”等。枝干上每個樹葉,則代表各個分支衍生出的一個姓氏,相距越近的樹葉表明血緣越近。如,“少昊(已)”枝干上分生出“張”、“尹”、“勾”、“句”、“茍”、“金”、“浦”、“路”等樹葉。

    廣場還建有中華姓氏墻,刻有當代百家大姓及有文字可考的3000個姓氏。新鄭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都學會理事劉文學說:中國90%以上的姓氏源于黃帝。

    三月三,拜軒轅。故里景區北段,為軒轅丘拜祖區。高大的漢白玉黃帝塑像,端坐于祭壇上,氣宇軒昂,莊嚴肅穆。拜祭始祖黃帝源于黃帝時期,《古本竹書紀年》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者,削木為黃帝像,帥諸侯朝拜之。”春秋時,始有三月三拜軒轅民俗,延續至今。傳說,三月三是黃帝統一中華的日子。
黃帝故里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每年三月三,成千上萬華人匯聚于此,拜謁始祖,祝福中華。同根同祖同源的全球華人,來到新鄭拜祖,天然有種“回到老家”,與祖先對話之感。

    天地之中訪古跡

    鄭州西南60公里,為登封市。登封市區東南12公里,有鎮名告成。告成鎮所轄告成村,因申遺需要,早已搬遷。車停路旁,只見新植幼樹及滿地草棵,并無人家。沿草間細路曲折前行,不久便見一處幽靜古院——周公廟。這是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天地之中”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處。

    周公廟門前一座照壁,上嵌“千古中傳”石額一方,建于乾隆十三年。“中”字在登封碑匾上最為常見,1500多塊碑匾中,約1/5刻有“中天福地”、“岳立天中”、“中天巨鎮”、“威鎮天中”等字樣。“天中”、“中天”多見,為“天地之中”一說提供佐證。

    陜、豫、魯等地,多有周公廟分布。而這個周公廟,非但為周公定下“地中”之地,還與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唐朝女皇武則天淵源頗深,是我國天文學發祥地。

    進得廟內,正對廟門有處石臺,為周公測景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太史監南宮說仿周公土圭舊制,建此石臺。下部方形臺座,高約2米,叫“圭”,上部長條形石柱,高1.96米,叫“表”,表身刻有“周公測景臺”五字,以紀念周公。石座背部,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陰陽無影中”。

    周公測影臺前身本是一處土臺。周公姓姬名旦,為周文王姬昌四子。他曾用土臺、木桿,找到天地中心。有此土臺,方有中州、中原,乃至中國的“中”。史載,周滅商后,建周王朝。周公姬旦定都洛陽時,用土圭“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史記·周本紀》載:“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大意說,夏至日,在某地立八尺的表,如果恰好有一尺五寸的影子,那么此地就是地中。周公所定地中潁川陽城,即今登封市告成鎮。事實上,按現代常識,只要與告成緯度一致,同樣高度物體,影長一樣。古人并無相關知識。

    周公立土臺2000多年后,這塊土地又被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相中。郭來此地,同為察天看地,也留有建筑。此建筑塊頭更大,功能更全,測量天地也更精確。它叫觀星臺,位于周公測景臺往北約20米。

    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后,因原用《大明歷》誤差大,命郭守敬、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郭創新天文儀器,組織天文測量,觀星臺即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

    臺身上小下大,形似漏斗倒扣,臺面呈方形,高逾9米。臺身東側有坑洞,為日軍炮火所炸。臺身北側,由臺底至臺頂橫梁,有凹槽“高表”。臺底居中正北,36塊青石平鋪而成石圭(又稱量天尺),長31米余。

    夏至日正午,日影最短,從一個日影最短時刻到下一個日影最短時刻,為一歲。郭守敬根據石圭上影子伸縮,于1281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求得回歸周期為365.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12秒。這與當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歷(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而后者比《授時歷》晚了近300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比,《授時歷》僅差26秒。

    周公廟所在地告成鎮告成村,其“告成”二字,源于武則天。據說,武則天是周公“粉絲”。效仿周公,其公元690年自立皇帝后,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她一生中十次巡幸嵩山。公元696年,武則天為紀念嵩山封禪,將當年年號改為“萬歲登封”。為表“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將嵩陽縣更名登封縣,陽城縣改稱告成縣(今登封市告成鎮)。

    禪宗祖庭悟因果

    從登封市區前往少林寺路上,沿途可見大量武校。行至嵩山五乳峰下,禪音彌漫處,便是少林寺。

    入寺門不遠,即見“太宗文皇帝御書碑”,為唐太宗李世民御賜。御碑確定了少林寺政治地位,而緊臨其旁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無疑是少林寺文化地位的象征。此碑上部線刻“混元三教九流圖”,又稱“一團和氣圖”,為明世子朱載堉所繪。該圖將佛、儒、道祖師融于一體,初看是一位慈眉善眼佛家像,仔細看是融三個始祖頭像為一體的精妙之作。中間光頭盤膝者為佛祖釋迦摩尼;單看左邊,頭帶儒
巾者,是儒圣孔子,單看右邊,發髻帶簪者,乃道教創始人老子。“一團和氣”、“三教合流”是少林寺及嵩山一帶文化之根,也是中華文化之根。

    從天竺來華的菩提達摩,公元526年輾轉至少林寺,以禪法教人,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洞”位于五乳峰中峰上部,離峰頂不遠,高寬約3米,長約2丈。據傳達摩靜坐入定后,寂若無人,洞內飛鳥遂落其肩上筑巢。從公元527年到536年,面壁九年(或十年)后,達摩離洞時,坐禪對面石頭上,留下他面壁姿勢的圖案,衣褶皺紋隱約可見。

    同行的鄭州市旅游局干部賈廣祥說:少林寺有白天與夜晚之分,入夜,最好看的莫過“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記者決定留下觀看。是夜小雨,時伴雷電,并未阻攔興致,眾游人披雨衣前來。

    幾座臨谷山峰,組成天然舞臺。居中一峰,酷似彌勒。山腳下殿宇數間,其下有潭,上建拱橋。一束光亮起,只見達摩禪坐潭邊圓石之上。其他小石,亦有高僧坐定。

    大典分水樂禪境、木樂禪定、風樂禪武、光樂禪悟、石樂禪頌五章。聲、光、電,得到精妙應用。大典開始,只聽有清泉石上流、蛙鳴麥田間之音。不久,禪味十足的唱詩響起:“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后,滿月如玉盤,緩緩爬至山頭,忽而又變月牙。身穿發光服的僧人,站于梅花樁上,忽明忽暗,一招一式,出神入化。此外,或紅或紫,各色燈光運用,營造亦真亦幻之境。其間,有和尚、兒童、村姑、農夫的禪農同樂、和諧相處景象。大典最后,飛人空中穿梭,佛像升空,仙樂響起,天降瑞雪。
       
    同行者中,對儒釋道頗有研究的常量先生說:我曾先后五次觀看大典,每次均有新意。無論是媒體聚焦的拜祖大典,抑或聲名遠播的少林功夫演出,再或者“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遺產建筑群,無不是用現代方式融合(包裝)古典文化——“有新意”,這不正是鄭州旅游的特色嘛。(原標題:黃帝故里 天地之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