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雙連壺
仰韶文化:1972年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出土
高20厘米
以泥質紅陶做成兩壺并連狀。連腹處有一圓孔相通,兩壺體近于橄欖形,通體施紅衣繪黑彩平行線條紋。
唐三彩
是我國陶瓷器物中的一支奇葩,受到世人的喜愛和收藏。從考古發掘來看,三彩器確實大多出土于墓葬中。這種現象給人以錯誤的感覺,認為三彩器是專門為殉葬而燒制的,事實果真如此嗎?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多方面加以考查。
陶器
首先從考古發掘來看,唐三彩之所以大多出土在墓葬中,其中的原因與唐代的厚葬之風有密切的關系。《唐會要葬》(卷三八)太極元年條:“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象馬,雕飾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煽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統治階級雖然下有誡厚敕,但從未得到認真的貫徹執行,實為一紙空文。厚葬之風的盛行使墓葬形制、葬具、壁畫、隨葬品發現了重要的變化,而隨葬品的變化尤為明顯。三彩器的出土,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如此,但遺址也經常出土,只是完整的較少而已,由此可以說明,唐三彩并不是專為殉葬燒造的。
青釉刻花六系瓷罐
北齊武平七年(公元576年)
1958年河南省濮陽縣李云墓出土
高28.5厘米口徑18.5厘米
原始工具
肩附六系(兩橫系四豎系),系之間以圓規刻劃圓圈、花瓣紋。腹部刻有三周弦紋帶和鴨、樹及斜線三角紋。此罐胎質堅硬,內外施釉,內滿釉外半釉,釉質清澈明亮。
蓮鶴方壺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長30.5厘米 口寬24.9厘米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
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征。(原標題:大河村精品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