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鄭州文廟主打“國學”牌

2012/6/14 15:03:42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7周年,歷時兩年多修建完工的鄭州文廟將在這一天正式對外開放,并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用Google搜索“鄭州文廟”,相關信息有60000條之多。圍繞鄭州文廟的種種新聞中,有關于文廟的維修、征集楹聯等活動;也有在鄭州文廟舉行的成童禮、祭孔、開辦國學班等消息出現。即將回歸公眾視線的鄭州文廟,究竟會以怎樣的面目和風格示人?記者對此進行了相關采訪。.

       
    背景篇:

  歷史上的鄭州文廟

  恢復建設后的鄭州文廟土地面積近14畝,是完全使用傳統手法進行精雕細刻的文物保護復建工程。

  “鄭州文廟規模最大是在元代,當時占地37畝,有五進院落,東西配房200間。”鄭州市商城遺址保護管理處處長宋秀蘭介紹,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京夫子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宋秀蘭表示:“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擁有學校和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

  現象篇:

  “大才班”問世

  鄭州文廟氣勢恢弘,肅穆莊嚴,在這里開全日制國學班,引導現代社會的孩子誦讀國學經典不僅是鄭州文廟的第一次,也是全國首家恢復傳統教育功能的文廟。

  9月12日,記者前往鄭州文廟,打探“鄭州文廟先鋒通世大才班”的“芳容”。

  在幽靜的院落中,大才班的孩子席地而坐,每人一個條幾形書桌,教室門口寫著“正在號書,請勿打擾”;院內,20名4到7歲的大才班學生在跟隨老師上武術課,雖然以孩子們的能力,也只能踢踢腿、跑跑步。教師趙澤遠告訴記者:“大才班的體育教育把中國傳統內家武術與現代體育相結合,通過體智修煉,創新生命健康———學生從小做起,將來就能夠大有收獲。”

  趙澤遠還介紹,全日制大才班主要課程體系以國學經典教育為基礎,雙語通讀通識中西經典,包括《大學》、《論語》、《中庸》、《老子》等中國經典著作,以及《伊索寓言》、莎士比亞作品等英文經典名篇和西方經典著作;藝術教育強調情感的培養和情商教育,利用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頤養性情。對于成人,則開展成人誦讀經典及國藝和國術的修習。

  “歷史上文廟和教育始終緊密相連,有些大城鎮都建有文廟,往往是‘因廟設學’、‘廟學合一’。到清嘉慶年間,中國共有京師、府、州、縣、廳、司、鄉各級學校文廟(學廟)1700多所,加上其他書院孔廟等,總數達2200所。”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任曉林談到在文廟開辦的國學班時說,“在這個班里,孩子們也會學數學、英語等課程,但側重點是我們的國學經典。”任曉林表示,在文廟誦讀經典,環境好,氛圍佳,一定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悠悠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傳統文化的力量。

  文廟除了全日制國學班,面向中小學生及成人的業余誦讀班也在周六、周日向社會開放。任曉林說,這是為了滿足成人尤其是家長學習國學經典的要求,感受文廟學習氛圍。

  方法篇:

  主打“國學”牌

  鄭州文廟自2004年重新修建以來,有關它的消息就屢見報端。不論是清明時節的“成童禮”、教師節的“祭孔”行動,都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引起了市民的濃厚興趣,不少人還前往現場觀禮。

  “我活了這么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儀式!”9月10日,500名師生在鄭州文廟為孔子舉行祭祀儀式,這是鄭州近百年來首次大型祭孔活動,以至今年61歲的張大爺面對莊嚴肅穆的拜祭活動,感慨萬分。

  宋秀蘭介紹,文廟建成后將經常舉辦各種活動,如開辦國學論壇,請國內名家前來講座;開辟“禮館”,對市民進行中國傳統禮儀的演示和提供參觀等。“我想,文廟開放會使市民在參觀時感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古建筑的木雕、石雕、彩繪、磚雕也能讓人感受古代藝術的神韻。”宋秀蘭說,在精神層面上,濃厚的國學氛圍也能使市民受到精神的提升與熏陶,走“國學”路線的文廟是市民拜祭古圣先賢、抒發心情的文化平臺。

  宋秀蘭還表示,文化場所的建設和發展有助于增進文化認同與深化,“后學”的參與讓文廟呈現動態發展,傳承、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場所發展的社會使命。

  追求篇:

  搞活文化遺產

  “根據文廟‘廟學合一’的基本性能,結合鄭州文廟的具體情況,我們將鄭州文廟的建制定為‘前廟后學’。”談到為何實現“前廟后學”模式時,宋秀蘭說,這樣做主要是想搞活文廟,使之不單純地成為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為了傳承中華文明,讓觀眾在游覽文廟時變“參觀”為“參與”,讓參觀的游人也有機會參與學習,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按照計劃,文廟第一進院落,從照壁至戟門(大成門),為開放型廣場,不設院墻,以增加廟宇與人們的親融感;中院從戟門至大成殿,營造肅穆莊嚴氛圍,大成殿供奉孔子像及四配十二哲像,神秘莊嚴,是人們拜祭孔圣人的主要場所;東西廡房及明宦祠、鄉賢祠,設想建設“宰相館”、“狀元館”,即把鄭州歷史上有名的二十宰相、十二狀元在東西廡房中進行展示,以示鄭州人杰地靈,激發鄭州人的愛國主義熱情。

  至于“后學”,則是在后院大成殿至尊經閣營造書院式崇學氛圍,而這也分為兩個部分。“西廡設置高層次的儒學經典書社,力求打造出高層次、資料全的全國第一書社;東廡墻壁上設置精雕細刻的孔子圣跡磚雕故事,并開辦國學班,其書桌采用仿古條幾形,其座椅采用蒲團制作,針對中小學生設置講經堂,營造出一種讀國學的雅致氛圍。”宋秀蘭表示,尊經閣為高層次講座所,將經常性地開展高層次論壇、高層次講座,使鄭州文廟成為“地處廟內幽深處,悠悠傳來讀書聲”的圣院。

  反思篇:

  向前還是向后?

  著漢服、行成童禮、祭孔、讀經……佇立在現代社會的古老文廟,不時上演著一幕幕與傳統、國學相關的大戲。有贊美者,有質疑者,更有反對者。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是穿上漢服在文廟行幾個禮就能學到的,需要深入到中華文化的內部學習,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市民宋先生表示,他曾看到過行成童禮的過程,感覺在現代的外衣下套上一層漢服行禮的形式非常別扭,“只要能讓人領略禮儀的精髓,穿什么樣的衣服并不重要。”宋先生補充。

  在某文化單位上班的陳先生還堅定地表示,“我不會把孩子送到大才班上學。”他認為,“現在的孩子更應該做游戲、培養動手動腦的感知能力,學習適應現代社會知識。我認為現在讓孩子背誦國學經典,這種刻板的教育不利于孩子大腦發育。”

  與此不同的是,某小學教師王老師認為,反復的誦讀可以有效地喚醒右腦強大的記憶力,特別是13歲以前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誦讀不但可以喚醒右腦的超常記憶力,還可以有效地保持。“我的孩子已經讀了兩年,我覺得她變得很有禮貌,在學校成績很好,人也很自信。”

  鄭州文廟正式開發時間越來越近,即將完全走入市民生活的鄭州文廟,是沉寂還是興盛,市民對圍繞它的種種活動是支持還是反對、是關注還是漠視,在鄭州文廟再次登上時代舞臺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一定會得到自己的答案……(原標題:鄭州文廟主打“國學”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06-09-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