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宮燈始創于東漢,盛于隋唐。相傳漢光武帝建都洛陽后,于元宵佳節在宮廷里張燈結彩,大擺宴席。后來宮燈的制作技巧流入民間,“宮燈”的名字由此而來。洛陽的宮燈品種繁多,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紅紗燈、六角龍頭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羅漢燈等。尤其是紅紗燈最為有名,宮燈上的山水,人物畫以及燈謎等,更為群眾所喜愛。
隋朝時期制作技術極其發達。北宋以后,宮燈制作技術流入民間,在春節、元宵節、寒食節和杜康廟會、關林廟會等節會活動中往往舉行自發的宮燈展覽活動。
80年代以后,在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期間舉行的“牡丹燈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宮燈式樣除傳統的“鯉魚跳龍門”、“八仙過海”外,還有“三個和尚”、“佛光普照”等,這些大型宮燈已發展為用電子、計算機裝置的種種現代宮燈,采用了聲、電、光一體的新工藝,更具有觀賞性。(原標題:始創于東漢盛于隋唐的洛陽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