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傷兮嘆兮唐恭陵

2012/6/18 14:30:30 點擊數: 【字體:

 

      
    洛陽東南,有山一座,曰之景山。
   
    景山無名,今人知其所在何處者并不為多。可是,要是說起《洛神賦》來,相信我們大家又沒有幾個不熟悉。黃初三年,曹植正是陵景山而作就了語動千古的《洛神賦》,其辭有云:“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
    
    今天,若登臨景山,雖說難覓那個翩若驚鴻的洛神,但我們卻可找尋到一個心傷千年的太子。
  
    太子何人?大唐太子,李弘是也。
 
    李弘,生于652年,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則天的第一子。656年,原來的太子李忠被廢,李弘被改立為太子,武則天也因此得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李弘,最被當時世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正直善良。
 
    據記載,李弘曾經向郭瑜學習《左傳》,當他讀到楚世子羋商臣弒君的故事時,不禁掩書而嘆曰:“這樣的事,做臣子的都不忍聽聞,而經典之書是圣人拿來訓示后人的,為什么要記載這種事?”郭瑜回答他說:“孔子作《春秋》正是為了要褒善貶惡,用以勸世后人的,因此他要記下商臣的惡行,讓后人都知道那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李弘說:“不是不能讓這種事流傳,而是我不忍知道有這樣的事,請讓我改讀別的書吧。”郭瑜聽完后,向李弘拜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資質敏睿,既然不忍聽聞這些不好的兇事,臣聽說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過于精通于禮。不懂禮則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視此道。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那么請殿下就停止讀《春秋》,改讀《禮記》吧。”李弘接受了這個提議,從此改讀《禮記》。
  
    由此可見,李弘是多么的善良。關于他的善良和正直,還有一件事情需要一說。
 
    宣城公主和義陽公主,原本是唐高宗和蕭淑妃的兩個女兒,曾被高宗視為掌上明珠。隨著蕭淑妃的被殺,兩個公主被武皇后一直幽禁在一處偏僻的深宮中,不見天日。蕭淑妃曾是武皇后的對頭,因此,這兩位昔日的公主過著極其落魄的生活。一天,李弘得知了這兩位姐姐的情況后非常心傷。這個時候,看似柔弱的李弘卻異常堅強,不顧他人的勸阻,竟勇敢地先私下去探望了兩位姐姐。回來后,他心里極其難受,一想到兩位姐姐的哀凄眼神,他就心傷。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他決意為兩個姐姐向母后求一次情。為蕭淑妃的女兒求情,這決非小事。身邊之人多勸阻他不可唐突行事,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可是,一想到兩位姐姐凄慘的境況,他一刻也等不下去。在滿朝文武面前,他訴說了兩位公主的殘況,并求母后給予網開一面。在當時,單單微服私訪獄中罪人就已是大逆不道了,李弘竟然敢不知天高地厚地在滿朝文武面前為兩個姐姐求情,這就等于是在眾百官面前指責母后的喪盡天良。由此可知,那一刻,珠簾后面的武皇后是多么的惱恨。看著自己無知而善良的兒子,武后雖惱怒卻也無可奈何,為了盡快收場,她強壓怒火,做出了通達寬容的姿態,草草地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兩個身邊的侍衛。
  
    宮廷之中,親情往往是極其脆弱的,根本抓不牢。此次事件后,李弘和母后之間也因此生了一個難以解開的結。
  
    正直的李弘漸漸被母后所疏遠,他也對母親的那些所作所為甚是傷心,也逐步拉開了與母后的距離。
  
    公元675年,在東都洛陽的合璧宮中,李弘與家人同聚綺云殿中,共進家宴。不經意間,他竟然輕輕地倒地了,眼含哀凄,血染衣衫。
  
     關于李弘之死,有傳多種,或言被其母鴆殺,或云因肺癆而病死,等等,司馬光根據多種史料推測,記之曰:“《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鳩。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云時人以為天后鳩之,疑以傳疑。”。
 
    李弘死后,被埋葬在了景山之顛。
  
    李弘,是唐高宗所喜愛的太子,他的死亡,對唐高宗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唐高宗太思念兒子了,一步一回眸,他總想再看到李弘的身影,一聲一嘆息,他總在念叨太子的善良。
  
    死人無法復生,但思念卻無法忘記,唐高宗為了懷念自己的兒子,讓臣下按照帝王規制來安葬李弘。
  
    在唐高宗看來,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謚李弘為孝敬皇帝。為了懷念兒子,唐高宗還親自含淚為李弘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孝敬皇帝睿德記》。今日該碑仍立于陵內神道東側,只是因風雨的洗刷而難辨其文。
   
    如今,當走進陵園,沿著神道前行,好似一步就是一個百年,緩緩夢回了大唐。
   
    恭陵,坐北朝南,呈平面正方形,建筑規劃工整,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四周原有神墻圍護,如今已不存,但根據文物鉆探,墻基仍保存尚好,基槽寬1米,紅褐色生土夯筑。神墻四角各有角闕,地面下是磚石墻基,地面以上仍存有夯土臺基,高3~4米,長寬均10余米。
  
    四面神墻中部各置神門,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如今,門闕基址尚存,據初步探查,門闕臺基四周亦用長方形條石和磚護砌。原來臺基之上的建筑早已不存,今已無法再窺其原貌了。南神門,寬約30米,門闕之外10米處有立獅一對,左右分置,頗為威武。其余東、西、北3座神門的情況與此大致相同,唯立獅改為坐獅。
   
    如今,行走在陵園之內,雖歷經千年風雨洗刷,但各樣石刻仍分列神道兩旁,為這個心傷的太子而默默守護。沿神道而北行,分列望柱、石象、石馬、翁仲等石刻。據專家說,這些石刻與龍門石窟奉先寺群雕同出一手,它們均是唐代著名宮廷建筑藝術大師韋弘機所指揮。如今,這兩處石刻,一世俗,一宗教,真可謂是珠聯璧合之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大妙。
   
    仔細觀看這些石刻,你會被它們所震撼。
  
    石翁仲,圓睜雙目,凝視前方,身寬體健,腰束大帶,足蹬云靴,雙手拄劍,正襟立于仰覆蓮花座上。
   
    仰望之下,石翁仲,袖盈唐風、劍迸威儀,那種久違的大唐氣魄,就這樣跌宕而來,彌久而回環。
   
     神道盡頭,就是巍巍之唐恭陵。
 
    恭陵殘高23米,東西長至164米,南北寬達146米,形勢恢弘,壯觀異常。據記載,按唐代天子禮“依漢長陵故事,漢長陵高九丈”,天子陵墓應高約27米,歷經千年風雨剝蝕,如今恭陵僅比當初底了約5米。
  
    沿小徑上得恭陵之顛,放眼遠望。
  
    群山起伏,伊洛如帶,阡陌縱橫,佳木繁蔭,這里確實有著古人所言之好風水。
  
    這樣的地方,正是古人所夢寐以求的寶地,可是,這里,它能容得下李弘的千年憂傷嗎?
   
    天不答之,地不應之,只有風雨常伴之。(原標題:傷兮嘆兮唐恭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