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未登基的皇帝——孝敬皇帝陵系列之一煌兮赫兮唐恭陵

2012/6/18 14:35:59 點擊數: 【字體:

 
          
    眼前便是恭陵了。原本,這里是“登冢而望,嵩岳在其前,河洛鎮其后,群山環抱,樹木蔥蘢,是一處堪與邙山媲美的‘風水寶地’”。但現在,這一切只能在想像里品味了。

  正是秋雨最纏綿的時候,已經下了好幾天,據天氣預報,雨還要繼續纏綿下去。

  秋雨斜斜的,密密的,不大,卻構織出一幅朦朧的景象,濕淋淋的朦朧,在人的內心扭曲成百結愁腸,把恭陵也濕得難識廬山真面目了。

  但即使是朗朗晴天,艷陽當空,在時隔千年之后,又有多少人讀得懂恭陵?讀得懂那個時代的是是非非?

  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一件讓那個時代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年僅24歲的太子李弘突然辭世。這讓后世的史學家猜測不已,有人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李弘,有人認為李弘是死于肺癆,至今也沒個定論性的東西。

  可以確定的歷史真實是,高宗萬分悲痛,他詔令天下,給李弘冠以尊名,追封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皇帝標準的“天子之禮”厚葬李弘于偃師景山,是為恭陵。高宗這個老子親自為兒子制“睿德紀文”,書之于石,立在陵前。

  1300多年后,歷史的迷霧并沒有“風雨過后見彩虹”,借著秋雨織成的霧靄,更讓人撲朔迷離:李弘年輕有為突然去世,那個時候的歷史真實到底是怎樣的?高宗皇帝為太子筑臺建陵實屬歷史罕見,這里邊到底糾結著他怎樣的情愫?武則天占卜算卦找到風水寶地,白云山上平地筑陵,她是出于母子情深還是一己的需要?專家認為唐恭陵學術研究價值全國第一,它到底有著怎樣的價值?恭陵石刻藝術精妙絕倫,其程度超過武則天和高宗合陵的乾陵,堪與龍門石窟媲美,它是如何雕琢而成的?1998年2月15日這里發生全國文物盜掘第一大案,11顆文物大盜人頭落地,驚動世界,個中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情節?

  雨朦朧,恭陵朦朧,心也朦朧。大唐氣象唐恭陵這是大唐的杰作,是大唐的產物!”站在恭陵神道上,偃師市博物館王竹林館長指著迷蒙雨霧中的龐大恭陵規制對我說,“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之子李弘的陵墓,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這個距偃師不過15公里,離洛陽也不過40多公里的陵墓,讓身為偃師人的文物工作者王竹林充滿了自豪。

  李弘死后,高宗謚其“孝敬皇帝”,其喪葬制度“一如天子之禮”。

  李弘的陵墓自然有天子氣派。

  我們正站著的南神門外神道,據說就有50多米寬,簡直就如現代城市寬闊的馬路了。

  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筑規劃工整,長寬均為440米,四周原有神墻圍護。

  根據文物鉆探,墻基保存尚好,基槽寬1米,紅褐色生土夯筑。神墻四角有角闕。地面以下有磚石墻基,地面以上今存夯土臺基,高3~4米,長寬均10余米。陵園四角當年有角樓建筑。四面神墻中部各置神門,以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門闕基址尚存,據初步探查,門闕臺基四周亦用長方形條石和磚護砌,臺基上原有相應建筑,現已不能看到它的原貌了。南神門實測寬30米,門闕之外10米有立獅一對,左右分置,相距54米,其余東、西、北3座神門的情況與此大致相同,唯立獅改為坐獅。從東神門外坐獅到西神門外坐獅,距離總長571米。南北二神門外石獅相距573米。

  我們所處的神道,在南神門外正南方向,神道與東南角闕和西南角闕的間距完全相等。

  神道兩側立有兩列石象生。最南端的望柱至北神門外坐獅,總長800余米,恭陵的靈臺封土呈長形覆斗狀。現存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殘高23米。經探查,靈臺封土四周,經千年風雨侵蝕及人為墾殖,每邊均被損掉10米左右,原封土的長、寬應分別為180米、160米左右,靈臺高度,按唐代天子禮“依漢長陵故事,漢長陵高九丈”,合今天27米,恭陵的靈臺封土為高黏度紅膠泥土質,且經過夯筑,堅硬密實,盡管經過千余年的風雨侵蝕,其高度僅損失5米左右,基本保持了原貌。在主陵臺東北50米左右,有一方錐形土冢,俗稱“娘娘冢”,底邊長寬均50米,殘高13米,此冢乃李弘之妃哀皇后陵寢。

  據說,本來李弘的陵墓會建得更高,耗費更大的人力、財力。

  公元675年,年僅24歲的唐太子李弘死在了東都洛陽合璧宮綺云殿,武則天把兒子的塋地定在了景山。

  一天,武則天帶領眾大臣前來看塋地,路途歇息時,在現在的偃師中宮底村下了駕。隨從的大臣問武則天:“太子的靈臺封土堆多高?”武則天隨口答道:“這里能看見為止。”身邊大臣低聲議論:“這還了得,此處是深溝,就是把陵墓建得再高也看不見。”有個大臣想了個既使武則天滿意,又使她金口玉言能夠變為現實的辦法,并專門請了個“風水先生”,對武則天說:“皇后再向北走5里,遙望太子塋地最為吉利。”因此,武則天遂又移駕到現在的安灘即偃師安灘村。臨回宮的時候,大臣們又問武則天:“靈臺封土多高?”武則天說:“不是說過了,這里能看見為止!”大臣們領到了新圣旨。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時間,費了億萬兩黃金,恭陵建成現在的模樣。巧的是,若是朗朗晴空,站在現在的安灘村北堤坡上,剛好能看到大冢的冢尖。

  “唐恭陵不同于昭陵、乾陵等‘依山為陵’的陵墓規則,而是在平地上用紅褐色土夯筑靈臺‘號墓為陵’,雖經千年自然沖刷和人為墾殖仍堅硬密實。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發現,唐恭陵神秘的面紗才被逐步揭開,據專家考證,夯筑靈臺所用紅膠泥土不是緱氏本地土質,而是來自東南方向50公里開外,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想想吧,即使按現在的規模,恭陵東西長164米,南北寬146米,高23米,皇后陵50米見方,外加4個角樓、8個闕臺都需要土。除此之外,恭陵地宮中的行沙,從8里外的伊洛河,人挨人、人傳人,傳到恭陵,在炒干后倒入,僅搬運工作該有多大?所以是典型的皇家手筆!”王竹林館長說。

  實際上,作為布局規整的陵墓,恭陵也是我國唐代陵墓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恭陵的大型石刻群組合開創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博大宏偉之氣魄,體現了大唐帝國的雄峻風采,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時代皇家規格品質的陵墓雕刻,成為考察唐陵規制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而唐高宗撰書的《孝敬皇帝睿德紀》,更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恭陵為何選在景山?

  《舊唐書》載:“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其年,葬于緱氏縣景山之恭陵……”

  大唐宗室李氏墓多在關中,為何獨獨李弘陵寢在偃師?

  這與武則天的見解、膽識有很大關系。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一個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有相當的膽魄和眼光。太宗執政時,武則天作為才人(主要是秘書工作)跟隨太宗十二載,耳聞目睹,對于治理朝政、發展生產有著深刻的認識。武則天立為皇后之初,就曾諫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勸農桑,薄徭役”,致力于發展生產。接著,為了緩和關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匱乏等經濟矛盾,就以政治家的氣魄,于公元657年勸高宗遷都洛陽,到公元675年李弘死時,東都發展已粗具規模,社會經濟也迅速增長。李弘死后,按常理當歸葬關中,“近侍昭陵”,但輕徭薄賦是武則天經世的一貫主張,為了不過多勞費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為太子選陵。這在《孝敬皇帝睿德紀》碑文中有明顯的反映,文云:“農墾在候,田務方殷,重歸關輔,恐有勞廢,遂割一己之慈(闕)便兆人之業(闕)以為言故殮絕于珠璣,明器唯資瓦木,一從本志,無奪宿成。”

  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雖然武則天以自認為的節儉殮葬李弘,但這樣大規模地營建恭陵,耗費鉅億,還是導致了兩次役夫逃亡事件,據《新唐書·孝敬皇帝弘傳》:“營陵功費鉅億,人厭苦之,投石傷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新唐書·韋弘機傳》:“太子弘薨,詔蒲州刺史李仲寂治陵,成而去堂厄,不容終具,將更為之。役者過期不遣,眾怒,夜燒營去。”這兩條史料是對“田務方殷,恐有勞廢”等的另一種說法,是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不同的話語。

  有專家認為,恭陵建在景山,與地理位置、優美環境有關。“步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處于伊洛河與萬安山之間,古時遍山松柏,郁郁蔥蔥。景山實乃偃師南部的一道東西走向土嶺,這里有古時通洛陽、連西安、入登封的大道,晉建安七子之一、獨占天下八斗才的曹植,曾經于此流連,寫下著名的《洛神賦》:“……余從京城,言歸東藩,背伊闕,越過軒轅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曹植背離伊闕,回東方的藩屬之地,越過軒轅經過通谷,登上了景山。到此以后,已是紅日西傾,人疲馬乏,于是就在長著杜蘅的岸邊停車,在長有芝草的田地里飼喂馬匹,而后縱目四望,在陽林一帶游玩。

  到唐代,在景山之南的陳河村,又降生了一位大唐名人——玄奘。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在洛陽宮儀鸞殿曾經接見玄奘,玄奘“談吐文雅,知識淵博,閱歷豐富,毅力驚人”。太宗廣詢中亞的情況,玄奘對家鄉偃師做了生動介紹。時為才人的武則天,接見時一直侍奉左右,對玄奘佩服不已,對偃師的景物風貌也有了最初的良好印象。而武則天勸高宗遷都洛陽后,偃師成了京畿近郊之地,加之武則天數次游祀嵩山,道經此地。景山南連太室,北瞻伊洛,與周靈王太子晉的升仙處遙相呼應。基于對景山地勢風貌、宜人景色的傾慕,在太子李弘死后,武則天親自選中景山為風水寶地。

  □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
  
  唐恭陵又稱“太子冢”,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之子李弘的陵墓。它位于偃師市緱氏鄉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巔,離洛陽40多公里,平面呈正方形,長寬約440米,四周原有神墻護圍,是我國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據記載,當年建造時,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時間,費了億萬兩黃金。
    
  恭陵神道在南神門外正南,寬約50米,相當于現代城市中寬闊的馬路。(原標題:未登基的皇帝——孝敬皇帝陵系列之一煌兮赫兮唐恭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5-10-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