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張仲景,東漢南陽人,被后世尊為“醫圣”。張仲景的祭祀活動,自明清以來延續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南陽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這項民眾祭拜活動的內涵也從單純的祈福、祈求健康等上升到了對醫圣文化的崇敬和敬仰,并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將于11月12日華彩亮相的中國·南陽第十屆張仲景醫藥科技文化節上,拜謁醫圣張仲景仍將成為重要活動之一。
祭拜醫圣歷史悠久
南陽張仲景博物館(即醫圣祠)內,張仲景的墓亭飛檐翹角,萬世醫宗就長眠在墓下。在亭前“東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旁,副館長張兼維告訴記者,張仲景生活的時代,正值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戰亂頻起,民不聊生。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張仲景的生平事跡在《三國志》、《后漢書》沒有記載,但是,他卻憑一部《傷寒雜病論》頑強地穿透歷史的隧道,傳播、揚名、濟世、救人,而且是“道經千載更光輝”。他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創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確立了理、法、方、藥(即有關辨證的理論、治療的原則、處方和用藥),恩澤惠及中華兒女。人們尊仲景為“醫圣”,奉他的著作為醫經。
相傳,每月農歷的初一、十五,張仲景便在衙門大堂上為老百姓看病。張仲景去世后,為了紀念他,每逢農歷的初一、十五,百姓紛紛到仲景墓前焚香祈禱,朝拜醫圣。南陽也從明清開始,于每年農歷的三月三、九月九,在醫圣祠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和廟會。后來,每逢農歷正月十八,南陽地方百姓都會自發聚集到醫圣祠,或禱告祈福,或載歌載舞,或求醫治。缃瘢谀详栣t圣誕辰祭祀逐漸演變為一個特殊的民間節日。
萬世醫宗百姓景仰
整天浸泡在醫圣文化的氛圍中,張兼維習慣稱張仲景為“醫圣爺”,他說老百姓都這么叫。
張兼維說,國人對醫圣,寄托了生命健康、國泰民安的殷殷心愿。在仲景誕辰祭祀活動中,百姓們在醫圣墓前三叩九拜、焚香燒裱,虔誠之至。過去醫圣祠里的仲景墓是一個大土冢,由于百姓們祈求“醫圣爺”顯圣心切,要把墓上的土摳一點帶回去當藥引,日子久了,仲景墓就被摳得斑斑駁駁。翻修后,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青石為墓體,漢磚砌墓頂,四角嵌四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同音、同義,象征著吉祥。所以,如今游人來醫圣祠喜歡撫摩石雕羊頭以祈福。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八,是醫圣張仲景的誕辰。按照傳統,醫圣祠免費開放供群眾祭拜。每逢這一天,南陽都有三五萬民眾自發來到醫圣祠,在仲景墓前虔誠祭拜。有一年,張兼維在祭祀的人群中看到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小腳,腰都直不起來了。張兼維怕她摔倒,上前攙扶,和她攀談起來,問:“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來呀?”老人一臉的安詳:“醫圣爺功德大。我不圖啥,只望他保佑老百姓平平安安!”那種發自內心的景仰,讓整天在醫圣祠工作的張兼維心里一陣溫暖。
醫圣榮光燭照后人
“祭祀張仲景,不僅保留了這一長期存在于民間的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擴大張仲景醫術的影響,能激發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張兼維認為,在現代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中醫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充分的生存空間,近年來在國際上更是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其原因就是中醫在古樸深邃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指導下,創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框架的創建者就是張仲景。
“張仲景無疑是獨特的文化資源,是南陽的一張王牌,南陽要充分釋放張仲景的能量,在全國刮起中醫藥文化的臺風。”張兼維說。(原標題:醫圣張仲景祭祀活動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