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滑縣木版年畫起源

2012/6/20 10:53:06 點擊數: 【字體:


    滑縣木版年畫起源于明朝,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2007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馮驥才先生2006年11月到滑縣考察后稱滑縣木版年畫是“普查、搶救文化遺產的一個驚人發現,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一個年畫產品。”“一種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個被遺忘的歷史輝煌。”
  
    滑縣木版畫分布于黃河流域滑縣境內,主要產地集中于滑縣的慈周寨鄉、老店鄉、八里營鄉。滑縣地處中原腹地,黃河故道,滑縣慈周寨鄉位于滑縣縣城所在地道口鎮東南35公里處,老店鄉位于縣城東南25公里處,八里營鄉位于縣城東部約30公里處。滑縣乾隆年間為中原商埠要沖,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為木版年畫的產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經過了非常曲折的歷程。在傳承過程中,藝人迫于生計,相互之間技藝保密,選擇傳承人更是極其謹慎。作為一個民族民間藝術,由于年代久遠,資料極其稀少,收集整理困難也較大,據慈周寨鄉李方屯目前健在老輩人介紹,李方屯村木版畫的始祖是一個潦倒藝人韓朝英(原名韓國棟),他心靈手巧,對在木版上作畫潛心鉆研,融入本地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形成了木版畫,他的生活也因此而富足起來,這門手藝也被看成是他的傳家寶,一代代的傳給后人。經過后輩的流傳,逐漸出現了幾個派號,于乾隆年間就出現了以韓鳳岐、韓鳳儀、韓鳳祥為代表的三家作坊,分別是“興隆號”、“興義號”和“興盛號”。
  
    解放前夕,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制年畫藝人紛紛改行,開業生產的作坊屈指可數。1958年前后橫掃“牛鬼蛇神”,木版年畫愈加衰落。當時,有的藝人冒著被批斗的危險把老畫版埋藏于地下、房頂、墻板內,保住了一些版面,但許多珍貴的版面則被毀掉永久的消失了。直到1962年,政策放寬,木版年畫市場開始復蘇。以慈周寨李方屯村全村為例,1963年,全村400多口人,就有30多戶將近200人制作年畫,每家都有二、三十塊木板,一人一天平時能印100多張,全村全年能賣出100多萬張年畫,一張賣四、五塊錢,跟當時的小麥一個價。外來的畫販有時需要住上四、五天才能買到年畫,并且每張年畫都須政府委派的專人蓋章,作為納稅的手續。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立四新”,木版年畫又被作為“封、資、修”的產物,不能留一塊一版,被迫停產,有些老印版又被埋在了地下、屋頂等處。文革后,將這些版面挖出后,試探著制做一些,但生產量很有限,也銷售不動。改革開放后,木版畫作為民間手工藝珍品,收藏和觀賞價值日益提升,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并喜愛,木版畫藝人在相互交流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整理,使木版畫得以恢復,藝人又開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滑縣木版畫在乾隆年間大多是通過浚縣、內黃、東明、長垣、蘭考、開封縣及本縣的畫販銷往全國各地的,也有來自河北、山東、安徽、山西等地的畫販自己來采購的,這些畫販,專做批發木版年畫業務,有的連續做到第三代、第四代。每到臘月,紛至沓來,排隊等候,年畫生產不出來,有時在藝人家里一住十幾天。至清朝末年已遠銷至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目前發現的畫幅上就有許多認不出來的文字。當時錢糧交換的場景非常繁盛,直到民國時期一些作坊還繼續保留著,雖然從鼎盛時期的一家作坊年產100余萬張到民國時期的年產僅50余萬張,規模越來越小,但在社會上仍具有較大的影響。解放后(1963年),木版年畫逐漸復蘇,生產和銷售又達到繁盛。一進臘月,畫販就推車挑擔遠道而來,以農產品小麥、高粱、玉米等換取年畫。到了文革時期,被迫停產。改革開放后,政策放寬,又開始了正式的生產和銷售。
  
    滑縣木版年畫內容豐富,以神像、族譜、神話故事、山水、戲曲故事等為表現內容,以中堂、門神、灶君、對聯、扇面等為表現形式,主要與民間信仰聯系在一起,體現了古代人與天地之間一種和諧的期望。
  
    滑縣木版年畫采用印繪結合的制作方法,基本程序為:繪稿、雕版、印刷、涂色,至今仍保留著這種最原始的制作工藝。
  
    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原標題:滑縣木版年畫起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浪河南 2009-06-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